汉江时评|让文化自信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2022-07-25 21:56:41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赵佩云

7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事实上,文化传承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在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这件事上,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硬气。

捍卫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立场足够坚定。最近,关于“dior抄袭中国马面裙”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不少网友以事实为依据,罗列出我国马面裙的种种特点和起源发展史,更有甚者,以动画的形式,将马面裙与dior设计新裙的分析对比做成一部短小精悍的“纪录片”,更加客观直接地普及了我国马面裙的相关知识。这已经不是国人第一次有理有据的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了,对于一些偷换概念,企图将中国结、春节、端午节、造纸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起源模糊化、甚至是窃取中华文明的事件,我们总是坚定地用事实告诉世界,中华文明属于中华民族,不容置疑。

文化底蕴是我们的底气,文化传承是我们的使命。7月18日,一名男子在松花江上展示“独竹漂”的视频登上热搜,这已经不是“独竹漂”第一次上新闻了,2021年,非遗传承人杨柳表演“独竹漂”的短视频走红海内外,人们发现,这个韧劲十足的小姑娘,苦练绝技十数年,更是将汉服等传统元素融入,为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无独有偶,“00后女生慕容意用4000根蚕丝还原红楼梦凤凰金钗”的新闻让“非遗绒花”再度火出圈,当代青年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近几年来,非遗缂丝、青花瓷、油纸伞、折扇、双面绣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也在更多领域展示了它们的风采。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更有不少人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潜心研究非遗传承,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多形式输出中华文化,让中华文明持续释放光彩。“中国功夫”一直是中国的特有名片,“外国人以为所有中国人都会功夫”是互联网上的一句戏谑,更是国民对于中华文明自豪的表达。少林拳、咏春拳、太极拳、川剧变脸等“功夫”早已走出国门,而如今,更多的“中国名片”也在向世界展示多彩的中华文化。2012年开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角度展示了全国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和美食生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国内外的“美食家”;2016年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通过故宫书画、青铜器、木器、陶器、漆器等文物的修复过程重现了我国传统技艺。

除了“官方出品”,不少人通过展示自身才华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宣传。在法国街头弹古筝的中国姑娘彭静旋,身着汉服,每一次的演出都能吸引不少路人驻足倾听;穿着汉服“炸街”成了当代青年出行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尚穿搭,将中国传统服饰与当代艺术结合的服装设计“盖娅传说”也走上了巴黎时装周,收获了不少迷弟、迷妹;还有街头舞龙灯、踩高跷、糖人、剪纸等民间技艺,通过互联网向外国友人进行了一波文化输出,成功让这些传统文化登上“世界舞台”。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生俱来。说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即使是初中生、高中生也可以讲出其中的著名事迹;讲述神话传说、古典名著也是手到擒来;至于向国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更是可以引经据典,有理有据。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史书记载,更是因为我们注重从小学习历史,尊重历史,在坚定维护中华文化这件事上我们永不退缩。当代青年要担负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让文化自信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