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襄阳都市圈 圈出新期待

2022-07-25 22:03:20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李锋

一个圈,一串城。襄阳都市圈正浮出水面,锁定未来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口。
一时间, “襄阳都市圈”一度成为热词的同时,襄阳各县(市区)明确提出多维发力、多点着力为襄阳都市圈建设及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贡献。
都市圈,其实已不是新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数个成功的案例。
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北美五大湖都市圈,被视作五大世界级都市圈。它们已成为当地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最富有竞争力的地区,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再观国内,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纷纷打响了建设都市圈的口号。与此同时,襄阳也有自己的“雄心”。
宏大构想孕育未来,宜城、南漳、谷城等加快融入襄阳都市圈的目标定位也再次被明确。
抢抓机遇,时不我待。连日来,散发着墨香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成为襄阳都市圈内干部群众的必读课。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在宜城市内传递。
这种急迫,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如何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这是襄阳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这种急迫,来自于抢抓历史机遇的摩拳擦掌。立足新时代,襄阳面临着襄南宜一体化、“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襄阳都市圈等多重机遇。要实现跨越发展,襄阳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
这种急迫,来自于顺应发展规律的重大抓手。任何一个大都市圈的崛起,都需要若干副中心作为支撑。顺应发展规律,襄阳必须加快推动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功能、促进高效率的经济聚集、形成高端化的产业结构,加速宜城、南漳、谷城等地由区域节点向襄阳都市副中心的更高能级跃升。做强襄阳都市圈,带领圈内各城市发展,襄阳有优势、有条件、有基础。
“襄阳都市圈”中,襄阳,必须既是“主干”,更是核心。未来,如何更好的将其他城市融入“襄阳都市圈”,下好一盘棋?
抢抓襄阳都市圈发展重大机遇,要突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团成圈”,首要在合作。只有合作,圈内城市才能有效进行地区分工,发挥比较优势。打通断头路、企业注册异地监管、医保异地报销等,都需要城市间合作。圈内城市要积极对接襄阳、服务襄阳、融入襄阳,加强与襄阳主城区乃至其他县(市区)合作,共同携手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共绘一张图”成为普遍自觉和主动选择,共同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统一的区域大市场。
抢抓襄阳都市圈发展重大机遇,要抓住关键领域。“抱团成圈”,交通先行,要构建交通通勤圈。襄阳必须从打通市际连通路,为襄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供功能支撑。未来圈内城市将围绕襄阳这个中心枢纽形成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员通勤流,从而进一步形成商务流、信息流,更好促进襄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圈内城市接受襄阳的带动,分享襄阳的资源和平台。此外,立体交通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密切成襄阳都市圈之间的经济社会交往,推动襄阳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抢抓襄阳都市圈发展重大机遇,要抓住重要环节。“抱团成圈”,产业为基,要构建产业生态圈。襄阳要把“进城入圈”的主攻方向、追赶崛起的核心支撑、转型提质的根本出路放在产上发展上。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是襄阳都市圈首要规划的重要布局,瞄准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和数字产业等,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些产业都是襄阳都市圈内已有基础的甚至实力雄厚的,今后的规划更加注重集聚和高端,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的方式,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最终形成先进产业集群。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着力于协同延长产业链,扩大区域内产业内部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吸纳集聚要素资源,通过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抢抓襄阳都市圈发展重大机遇,要抓住基础前提。“抱团成圈”,以人为本,要构建优质生活圈。襄阳都市圈,应该也是一个幸福的生活圈。都市圈所带来的变化,将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质化,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让襄阳都市圈内市民的公共服务向襄阳看齐、与襄阳同质。着力“融城”构建同城同质生活圈,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社保、政务服务、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推动同城生活覆盖更广、品质更优。打造城乡融合的襄阳都市优质生活圈,要注意区域之间的平衡,这包括不同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均衡,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在生活圈中找到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的适宜选择。
襄阳都市圈精彩即将上演。
更多的变化在路上,有形无界的蓝图正在绘制。
接下来,拭目以待!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