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讯(通讯员 沈波)位于汉水之滨的谷城县茨河镇中心学校创办于1968年,是谷城早期革命烈士李亚声的母校,襄阳市党史教育基地。作为湖北省劳动教育综合试验区项目单位,该校通过潜心打造“南泥湾”农场,让劳动赋能学生,在赓续红色基因中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同时为学校食堂保供纯天然绿色蔬菜,既为劳动教育赋予新内涵,也为学校食堂节约成本开辟新路径,使学生劳动教育和食堂服务提升实现双“丰收”。
该校党支部以前瞻性眼光,积极谋划,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精神,自2018年开始,将校园边角闲置的30多亩荒山,通过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沟修路、围挡护栏、设立农耕文化园,使曾今的闲置荒山华丽“变身”为如今的“南泥湾”农场,获得了各级领导高度评价。
该校的“南泥湾”农场分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耕实物展示区、农耕实践体验区”三个项目区。农耕文化展示区,主要用精心制作的墙壁文化,来颂扬劳动之美。既可以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领悟南泥湾精神,学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劳模事迹,还可穿越时空,与古人交流农耕种植技术,感悟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最伟大的精神内涵。
在农耕实物展示区,通过陈列收集来自农家生产、生活的传统用具如犁、锄、耙、石磙、碾盘、碓窝等农器具,让观众和学生认识到这些发明创造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心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劳的象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思想洗礼。
农耕实践体验区,系师生劳动实践基地。该校将“南泥湾”农场劳动基地设置为七连一班(寓意七年级1班)、七连二班…等形式,由各年级、班级的师生认领“责任田”,进行种植时令蔬菜。学校为此专门购置旋耕机、铁锹、镰刀等农具供师生生产实践使用,为师生劳动教育提供体验载体。
为着力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分别在春季谷雨期间、秋季处暑前后开设劳动周。在劳动周里,让同学们不仅了解“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七月半排早蒜”等农谚的来历,还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瓜点豆,种植时令蔬菜,评选校园最美劳动者。通过劳动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劳动知识、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活跃劳动思维,来达到以劳动培育理想、以劳动发展本领、以劳动历练担当的目的。
该校实行每周1节劳动教育课,在家周末1小时劳动体验课。根据课程计划,有机整合统一发行的教材和“南泥湾”农场校本教材,既学到书本劳动知识,又体验到室外劳动的快乐,培养劳动精神、收获劳动果实;劳动教育课后,老师还布置有周末家庭劳动任务,包括自己的起居、照顾爷爷奶奶、饲养家畜家禽、种管菜园花园、帮助街坊邻居等。把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进行有机渗透、互相促进,促使劳动教育效果不断提高。
各班级领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后,学生在劳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播种、观察、记录、管理、收获等实践活动,体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翻地、除草、浇水、施肥、起沟等劳动过程中磨炼意志,锻炼体魄;生活即教育,在收获季节,让学生参与劳动,还把收获的劳动成果如蚕豆、花生、蒜苗、南瓜、冬瓜等有机蔬菜等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到学校食堂,所得收入由各班班委会负责管理,用于班级活动、奖励、资助等支出。同时,把劳动教育课搬到学校食堂厨房,让学生学习摘菜、洗菜、炒菜等烹饪技能,学习食品安全常识,将劳动成果变成美味佳肴。当孩子们品尝到自己种植和采收的果实,滋味是不同的。使学生在品尝自己劳动果实的同时,感悟劳动带来的巨大收益,真正体会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明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的深刻内涵。
“南泥湾”农场劳动教育收获的不仅是有机蔬菜,不仅是美味佳肴,不仅是劳动精神,更重要的是管长远的立德树人的社会效果:一是勤俭节约。学校引导学生在食堂就餐主动“吃多少打多少、吃多少拿多少,打多少吃多少”,吃得饱、不浪费就是降成本、提质量。使学生的文明就餐行为变成为学生个人就餐习惯,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称赞:“比我们当父母的说一百遍都管用”;二是降低成本。各班把在“南泥湾”农场生产劳动收获的无化肥、无农药的绿色有机蔬菜,按照低于市场零售价出售给学校食堂,这样食品安全也有了保障。因为是净菜,浪费的少、价格又低,食堂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三是提高品质。食材采购成本降低了,学校食堂想方设法提高菜品的质量、变换花样,不仅让师生吃得健康,更让大家吃得营养。师生餐饮价格稳定。节约成本获得的微利再普惠给学生,免费赠送鸡蛋、水果等,给学生增加营养,让学生高兴,让家长满意,实现“共赢”。
该校自开展中小学校食堂食堂服务保障学生不到位问题专项整治以来,按照排查整改、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保障质量、提高服务的后勤服务工作理念,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学生对学校食堂满意率同比处谷城县领先水平,其中劳动教育和“南泥湾”农场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