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费元法
曾经出了名的“懒汉”如今干起活来劲头满满;曾经寄人篱下的贫困户如今住进新居,牛羊满圈…….这是笔者在驻村工作中的亲身经历。《襄阳日报》前不久刊发的“堰河村的巨变”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在堰河村如何通过扶智扶志,助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最为打动人心的还是村民们的精气神发生了根本转变,从“等靠要”变成了“我能行”,这正是接续奋斗推进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乡村是广大农民的故土家园,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如果说脱贫攻坚的对象是部分困难群众,而乡村振兴要面对的则是全体农民。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千方百计激发出全体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扬奋斗的精气神,无疑会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
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迫切的需要,也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振兴,重塑人的精神与信仰,提振农民精气神。
提振农民精气神,重在榜样引领。要注重开展群众身边那些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道德标兵等先进典型的挖掘、培育和宣传,充分发挥他们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凝聚效应、示范效应和教化效应,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就近开展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
提振农民精气神,重在道德约束。要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灌输式办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群众易参与、乐参与,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发挥道德讲堂作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全面开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全力打造村民文化广场,使之成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日常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会交往重要场所。
提振农民精气神,重在实践养成。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切合农村实际、贴近村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引导活动,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同时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广大农民朋友的思想文化素质,要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等专项行动,把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农民群众自身的需求,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成他们自发的行为和自觉的行动。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