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费元法
近期,全省基层退役军人党员两期培训示范班在武汉大学举办。200多名“兵支书”、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汇聚东湖之畔,充电赋能。“我们在部队带兵的那点本领已经不够用了,如果再不充充电,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本领,不仅适应不了现在的工作,还将被时代淘汰。”这是参加培训班的一位“兵支书”的肺腑之言。
“兵支书”是从退役军人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具有政治素质高、纪律作风强、工作实绩多、能力水平高的优势特点。他们卸下军装,建功家乡,用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定义,在农村建设这一新“战场”上续写敬业和担当,越来越多“兵支书”成为乡村振兴路的上“排头兵”“领头羊”。
新的征程上,“兵支书”面临着各种的风险挑战和考验,如何加快产业转型促进乡村发展、如何夯实基础推进乡村建设、如何加强整治改进乡村治理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任务,因此,“兵支书”不仅要有知重负重,冲在一线,“事不避难勇担当”的精神,而且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宽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多的本领和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带领村民打好乡村振兴这场硬仗。
新使命赋予“兵支书”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兵支书”在党务工作过程中落实程度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与成效,因此,“兵支书”要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与时俱进;要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俯下身子与群众交心谈心,想群众之所想,心系群众,让党建工作真正在基层接地气。同时,在落实党务工作过程中注重政治与经济发展相关联。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村党务与村经济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将产业兴旺作为农村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发挥党员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通过党员冲锋在前,带领广大村民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与生活中。
新使命赋予“兵支书”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唯有眼界宽,方有天地阔”。解决问题没有好思路、破解难题没有好方法,这是“兵支书”在做基层工作时的“烦心事”。这背后,既有身处基层环境相对闭塞,各种先进理念、先进经验接触不到的客观原因,也有偏安一隅、得过且过、坐井观天的主观原因。因此,“兵支书”既要“坐下来”,也要“走出去”。要有“坐得下来”埋头苦干的定力,还必须主动走出办公室,到人民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既要“专而精”,还要“广而博”。要在专攻本职岗位领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加强学习,广泛涉猎行业之外经济、科技、人文、历史等学科知识,成为工作的多面手,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既要“谋一域”,也要“谋全局”。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拓宽眼界,培养全局的眼光,大局看问题,自觉将自身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从而发现机遇,找到结合点,打开新天地。
新使命赋予“兵支书”要有更多的能力本领。“兵书记”始终站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如何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好、执行好,保证地区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是对我们每一名“兵书记”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检验。所以作为一名“兵支书”,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是学以致用的能力。“兵支书”既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群众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在学习中勤思考、找问题、长本领。二是宣传政策的能力。“兵支书”要会制定宣传提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如广播、电视、黑板报、宣讲队、培训班以及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等宣传方式,向群众面对面的进行宣传,答疑解惑,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群众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得到群众的理解,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四是调查研究的能力。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问题多矛盾大的地方去,深入到工作难以推开的地方去,静下身来,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找出问题的根源和症结,使矛盾和问题处理在基层,根治在萌芽状态。五是工作创新的能力。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四平八稳,漫不经心的工作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使基层工作更科学,更合理,群众更加满意。
退役军人们脱下军装,依然使命在肩,告别军营,依然家国于心。越来越多退役军人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的“兵支书”,他们保持本色,积极担当作为,争做乡村振兴路上的“排头兵”,不断书写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出彩篇章,带领村民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编辑:罗安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