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韩元元
刚刚开学,教材又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很多网友质疑将有争议的人物写进教材是否合适。教材是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帮助青少年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关键载体,尤其德育教材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在选择模范人物上,必须慎之又慎。
教材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多年仍然对内容记忆犹新、满怀情感。对于80后来说,雷锋、王二小、刘胡兰、雨来……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种精神,每篇相关课文都历久弥新,是一盏明灯、一分激励、一颗种子,这些影响是一生。所以,选入教材的模范人物和故事,必须是高尚的、纯粹的、朴素的,有最优秀的道德品质,有最强烈的奉献精神,有最纯洁的爱国情怀。
广大网友的质疑是有道理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拔节孕穗期”,必须给予绝对正确的引导,模范人物作为社会的标杆,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不可否认,争议人物也有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但青少年辨别能力低,模仿心理强,一旦在心中形成模范形象,很容易不加分辨地全面学习。将一个深受广泛争议的人物作为正面典型写入教材,本身引起的争议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扰。所以,写入教材的模范人物,应该优先选择有定论的,有广泛群众基础和良好社会口碑的。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这样的人物和素材,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伟大的英雄还是平凡的普通人。
今年5月,因为教材插画问题,部分教材被网友称为“毒教材”,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调查,最终27人受到追责问责,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相信有前车之鉴,教材编写的标准必然更高,审核的程序必然更严,品质也必定更精。
时代在快速发展,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快速地更新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争取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打造精品教材。从在这个角度讲,公众对教材的质疑是一种有效的审核和监督。近年来,不时有网友指出教材中存在的错误,甚至很多错误是学生发现的。教材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教材编写除了需要专业团队的专业方案外,也应该注重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减少错误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注重收集公众意见,并与专业意见有机结合,能有效降低因主观认知、审美趋向、知识结构等原因带来的偏差,及时修正不契合时代风貌及大众审美的内容,保证教材立意崇高、德智兼备,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牢基础。
(编辑:罗安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