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费元法
襄阳市襄州区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建设集招工候工、政策咨询、信息推荐、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保维权等多样化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性“零工小驿站”,不仅解决了“百姓日常生活服务、群众居家就业创业、市场主体灵活用工”需求,而且实现了“劳务市场由散乱转向集中、零工就业管理体系从无序转向规范、供需对接由盲选转向精准、就业服务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元”的嬗变。
零工“小驿站”是为灵活就业群体打造一个“放心用工、安心就业、方便群众”的用工务工平台。通过驿站,灵活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在线上与线下皆可无障碍实时沟通就业供求信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成本压力,企业在降低用人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方面的需求愈加强烈。
抓住便民“关键点”,在供给端发力。对零工“小驿站”既要科学化建设,还要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规范化管理。针对零工市场“散、乱、杂”等现象,要组织开展摸排调研、精准选址。根据市场人流量、用工需求,形成零工服务网络,对零工驿站“小而精”“快而准”的建站及营运模式进行复制推广;根据服务辖区人员特点,围绕零工人员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性、区分性服务,采取在室内设置日结专区、急聘专区、普工专区等,在室外以零工公园为中心修建长廊、凉亭等休闲区域,方便零工人员室外休闲、等候、洽谈,全天候提供饮水机、微波炉、劳动工具存放、急救药物等零距离贴心服务,为零工人员在外务工提供必要的生活补给,也为零工人员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积极引进第三方运营管理,聘请社会化工作者坐班服务,协调解决驿站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打通源头防范、投诉咨询、快速调裁维权渠道。充分利用“红色驿站”“工会之家”“人社服务中心”等资源,联动交通、市场监管、城市综合执法等部门,以业务代办等方式,推动“零工驿站”多元化、规范化发展。
找准为民“着力点”,在需求端聚焦。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微信小程序、线下“零工驿站”登记录入信息,全面摸清全区就业现状、就业意愿、用工需求等信息科学细分跟进需求;在全面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将用工需求按照家政、装修、运输、水电等行业进行细分,方便供需双方快速查找匹配。如:襄州针对光彩大市场工种相对固定但需求量较大的特点,引导各工种召集人专业工种微信群,以“点对点”“点带面”的方式,迅速发布用工信息,实现直接招募精准对接;充分发挥“零工之家”小程序的便捷、灵活、覆盖面广的优势,随时更新企业、个人和求职者发布的招聘和求职信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对接。同时,通过完善劳务信息库、建立信息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供需双方数据信息无缝衔接、资源共享。
打通惠民“连接点”,在服务端完善。用足用好各类就业培训、惠民利民的扶持政策,提供“数据收集+创业培训+推荐就业”链条式的公共就业服务,采取白班与夜班相结合、城区与镇(街)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方便灵活就业人员按需、就近参加培训,提高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在提供灵活、临时、零散性质的短期劳务信息基础上,零工驿站将就业用工信息发布和供需推介纳入服务范畴。一方面,运用市、区、镇三级联动的就业信息网络,收集用工需求量大、管理相对规范的制造业、服务业用工信息,根据求职人员的实际情况予以筛选、推荐,保障求职者有多种选择。另一方面,及发布线下“就业大蓬车”“三联三送”及大型室外招聘会信息,组织有意愿的零工人员参加;设置法律咨询“义诊台”,聘请专业律师定期到零工驿站答疑解惑,重点解决零工在务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拖欠劳务费、人身伤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并提供劳务协议范本,明确雇佣双方的权利义务。定期进行劳务风险点防范培训,帮助零工人员在务工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务纠纷。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近在咫尺的供需匹配,远不过“一碗汤的距离”。正因为贴得近,扎根社区的“小驿站”必将迸发出“大能量”。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