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张丽 通讯员高华云 郑莉 薛雨欣文/摄
今秋开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实施。与原来的义教课标相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各学科用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而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小学的课堂和作业也在悄然改变。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不再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还涉及到美术、数学等知识;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还涉及到美术等内容。
多学科联动
课堂悄然改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提出“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9月5日上午,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二年级老师们细读课程标准,语文老师周欣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就注重语文与科学、美术、数学的融合。
上这节语文课前,语文老师周欣先请科学老师王丽用实物小蝌蚪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生活的环境、小蝌蚪生长变化的特点以及小蝌蚪、青蛙与庄稼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学生关爱小动物,爱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接着,在语文课上,周欣通过创设情境请孩子们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有趣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心情及身体的变化。
美术老师赵媛则把原本第10课的教学内容提前调整到这学期的第一次美术课上,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和感悟语言文字,学习画小蝌蚪,通过绘画表现“聚集”“分散”的学习重点。数学老师毛羽翎在美术课之后,结合学生自己绘画的小蝌蚪“聚集”“分散”图,引导学生创编应用题,学习第二单元“100以内加减法”,直观形象,深受学生喜爱。
该校相关负责人称,在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兴趣盎然地感受自然的奥秘、动物成长过程的神奇变化,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这项创意作业,
把孩子们乐翻了
你喜欢什么样的作业?最近,昭明小学二(4)班语文老师景会敏尝试布置了“名画模仿秀”创意作业——任意找一张自己喜欢的世界名画,利用造型,服装,动作,表情搭配,拍一张模仿名画的照片。孩子们分享了模仿过程中有趣的故事和感悟,这让大家乐不可支。
孩子们模仿的名画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吹泡泡的男孩》《田野里的劳动者》等。他们脑洞大开,利用自己身边有限的材料、道具,解锁世界名画,赋予名画“生命”,孩子们模仿的名画风格各异,可爱又有创意。
余泽一同学模仿的是托马斯·庚斯博罗的《一个带着狗和罐子的农家女孩》。他找来了外婆的黄衣服,又在厨房找了一个小罐子,甚至还借来了亲戚家的小狗,忙得不亦乐乎。最后他又仔细地模仿名画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让爸爸帮忙拍照。“这简直太考验我的‘演技’了。”余泽一觉得很有趣,将这些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这次作业将语文与艺术相结合,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得到绽放,他们也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孩子对这次作业很感兴趣。”“看到孩子一次次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我真是太骄傲了。”……这次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孩子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兴趣与热情,家长们也纷纷为这样的趣味作业点赞。
语文老师景会敏称,他们鼓励孩子们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用心去体会。希望通过这样的乐学作业,让孩子们打破学科边界,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同时模仿世界名画,也是锻炼孩子观察和比较能力的一种方式。“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模仿与表演上的进步,也让一幅幅名画‘活’了起来。”景会敏说。
副校长郑莉说,“作业管理”是“双减”重要的组成板块,也是昭明小学乐学课堂体系一直重视的板块。老师们积极探索,将各学科进行融合,布置各式各样趣味十足的作业,让孩子们乐学又善学。
《襄阳晚报》(2022年9月20日13版)
(编辑:刘洋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