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晚报讯(通讯员龚波 刘娟 江玉洁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彭剑英带领护理团队在对置入人工气道的患者实施封堵管护理时,创新操作,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堵管成功率,受到患者好评。
彭剑英介绍,神经重症患者由于神经功能受损,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不易有效排出。为减少误吸发生,较多患者会置入人工气道,气管切开则是常选择的人工气道方式。随着患者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气道保护能力,气道通畅,即可拔除气管、切开套管,在拔出前一般需试堵管,堵管过程需循序渐进,直至完全封堵。
一般来说,实施封堵管护理操作时,护士时常根据气管切开套管口径大小,将剪孔的输液帽外包裹多层胶布试堵管,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堵管口径大小不易掌握,若患者不适,立即停止堵管,就会降低堵管成功率。直到近日,该院神经内科一护士发现一次性输液器墨菲氏滴管管径略大于气管切开管径,衔接在一起,密封、牢固。于是彭剑英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基于循证基础,发挥创新思维,将其裁剪掉1/3,下面的输液管留取5-10厘米,连接有输液器开关,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开关大小,决定堵管的程度。
如今,该项创新举措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气管切开的患者中,不仅美观,而且方便、准确,能动态调节管径的大小、选择堵管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堵管的成功率,帮助患者重塑呼吸,回归新生活。
《襄阳晚报》(2022年10月10日15版)
(编辑:刘洋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