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22-10-13 09:00:02 来源:襄阳日报

特约撰稿人 陈建波 全媒体记者 张丽

近十年来,襄阳致力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公平为先、质量为重,促进教育高水平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了“普九”“有学上”到均衡发展“上好学”质的飞跃,在总体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年前,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择校热、大班额现象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市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近些年,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化建设。各县(市、区)同步开展“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宿舍”“绿色生态校园”创建活动。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每所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97%以上的教学班能够在线使用襄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我市着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4年至2018年,共安排2624个项目,投入资金24亿元用于改建新建校舍、运动场等附属设施。经过努力,区域、城乡学校差异大大缩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全市所属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级评估验收,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十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县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统筹调配中小学教师编制资源,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纵深发展,打通教师交流“瓶颈”。与此同时,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交流制度,落实“国培计划”和“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湖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的遴选培训工作等。

“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

为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消除大班额现象,市教育局改变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抱团发展、集成创新的办学新格局。

为解决义务教育学校择校热、超计划招生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市范围内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上统一平台招生,实现了与公安、房管等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建立了覆盖全市包含房产、户籍等信息的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为学生分配就读学校,规范义务教育招生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学校均衡发展。

为规范高中学校招生行为,维护正常招生秩序,逐步解决初中学校择校热问题,我市积极推进指标到校招生,将优质高中的部分指标按参加中考人数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以初中学校为单位划线录取。到2015年,我市所有省、市级示范高中基本实行了指标到校招生,缓解了初中学校“冷热不均”现象。

素质教育全面开花

襄阳市教育系统坚持立德树人,每年评选“美德少年”,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不同阶段寻找每一名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的闪光点,并将其转化为激励学生成长的着力点,帮助每一名学生发现“最美”的自己。

这几年,教育系统还开展独具襄阳特色的“中小学隆中艺术节”,艺术节包括米芾书画大赛、浩然经典诵读大赛等,各校组织、人人参与,学校参与率达100%,学生参与率达100%,充分体现了全员性、普惠性、群众性。

十年来,市教育局着眼构建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同时,以竞赛为载体,增强科学创新意识,学生在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评选等活动中荣获佳绩。

高考成绩是一个地区检验基础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襄阳过重点线人数在全省位居前列,2018年就实现了“万名学生上重点大学”的目标。正是我市这些年坚持教育理性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才造就了襄阳高中教育的“金字塔”式结构,为源源不断输出优秀学子奠定了基础。

《襄阳日报》(2022年10月13日11版)

(编辑:刘洋 审核:李云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