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陈松
近日,司法部公布第二批拟命名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中,襄阳名列其中。法律建设事关每个人,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群众的共同追求,让法治成为行为习惯,需要法治政府建设跑得快点,需要法治普及面更广点。
法本无形,却保护着每一个人。据统计,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到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期间,我国制定法律68件,修改的法律234件,现行有效的法律达到292件。相比过去,十年间新制定的法律增加了1/3,修改的法律增加2倍。从日常生活到个人权益维护,再到关注群众“脸面”问题,一批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将为民维权扩展到网上网下,将法制监管扩展到各个领域。越来越多法律出台,厘清了责任明晰,为法治社会进步带来了新契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群众在哪里,法治建设就应该在哪里,政府宣讲就需要推进到哪里。越来越多的法规出台,是法治建设的根本,是依法治国的进步。将法律法规普及下去,呼唤法治建设更快一些,法规普及面更广一点。
法本无形,要不断将纸面上的法规,转化成百姓看得明白的内容,让群众感受到法治服务效果,才能推动法治建设。近年来,湖北各地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创建,取得一定成效。襄阳市以法治给行政权力划界限、立规矩,推出《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襄阳市养犬管理办法》《襄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在湖北省率先出台《襄阳市市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办法(试行)》,明确合法性审查的范围、程序、内容、责任,赋予“一票否决权”。随州市以12345市长热线为平台,助力企业诉求解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襄阳市委、市政府召集法律专家研究论证,听取群众意见,不惜成本依法收回出让地,建设岘山文化广场,以法治助力民意落地。襄阳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到56个工作日以内、申报材料从303项简化为96项,以法治帮助企业成长。民有呼,法有应。民意足,法支撑。法治创新促进民生民意落地,法规约束政府行为,从制度上促进法律法规走进千家万户,让“民意”成为看得见的服务,是襄阳法治政府建设获得司法部点赞的关键。
群众懂法,政府守法,是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是不能满足群众对法治建设需求。源头上促进政府行为,需要不断深化“法无规定不可为”的执政意识,合理运用法律法规,将群众建议变成各类服务措施。要以湖北各地每年开展的法律六进宣传工作,党员干部无纸化学法用法系统为依托,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变为常态化工作,将法律法规变成政府行为准则,深化党员干部带头守法意识。需要加强与各级媒体合作,不断加大宣传,制定宣讲计划,持续开展法治法规宣传、深化法治宣讲活动。在宣讲方式上要开展不断创新,尝试将各类案例以动画、小视频和普法段子等新兴网络形式制作播出。以社区为主体,开设社会法治大讲堂,社区法律法规宣传加油站,让群众就近可以学法。开展小型法律知识竞赛,以活动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以竞赛提升群众学法意识。结合案例,不断让群众在生活中知法懂法。法制宣传多一点,让服务更贴近群众,才能让法制更好地发挥“连心桥”作用。
(编辑:罗安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