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陈建波 全媒体记者 王世翠
徐静,1988年出生于谷城县,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支教,待支教期满,因不舍家乡的学生,她通过考试继续留在谷城县,任教于谷城县石花镇东风小学。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在家乡平凡的岗位上,徐静散发着自己的光与热,只为让更多学生精彩绽放。
照顾好每一个学生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从教以来,徐静尽全力照顾好每个学生。
班里留守儿童多,徐静常常要做充分的沟通与关怀。小奥(化名)父母离异,只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要帮助烧烤摊做零活赚钱养家,经常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久而久之,由于缺乏管教,小奥性格孤僻,成绩也很差。徐静绞尽脑汁为该生做思想工作,还帮小奥奶奶找到了一份白天的零活。每周,徐静都会去小奥家里进行家访,了解他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帮助他对学习的知识查漏补缺。经过一年的耐心教育与帮助,小奥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习惯与成绩有了很大的改变。
学生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引导与关心。每年,班里都有不少留守儿童,徐静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各种难题。
上好每一堂课
近年来,徐静除了带好自己所教的班级外,还一直担任学校的英语教研组长,尽管工作量大,但她从不懈怠,总是以最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
农村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英语学习只能交给课堂。为此,徐静非常注重每一堂课的设计与效率。
课前,徐静积极钻研教材、教参和多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课中,她以饱满的热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节课的质量有了保证,学生掌握了发音技巧,综合语言能力得到提升,但徐静的喉咙却落下病根。“只有把每节课的效率提高,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提高。每当我看到他们的进步,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徐静用嘶哑的嗓音说。
做好每一次教研
从教以来,徐静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研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创新,徐静撰写和设计的多篇论文和案例脱颖而出,她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等案例荣获省级一等奖。
徐静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曾参与襄阳市“十二五”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十三五”立项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并获评优秀课题。
选择基层,扎根基层,徐静坚持用踏实的职业态度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乡村教育中坚守着自己的热爱,静待花开。
《襄阳日报》(2022年10月20日 7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