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茵新苗壮

——老河口市足球教育发展综述

2022-10-25 11:20:31 来源:襄阳晚报
老河口市2022年实验小学校级足球联赛  通讯员陈翼展 刘嫚 全媒体记者王世翠摄
老河口市高中足球队和姚基金志愿者足球队    通讯员陈翼展 刘嫚 全媒体记者王世翠摄

□通讯员陈翼展 刘嫚 全媒体记者王世翠 实习生王佳妮

老河口市12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

今年暑假,湖北省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运动会足球比赛夏令营活动在老河口市举行。赛事负责人称赞道:“赛事规格高、参与人员多、影响大、组织好,出乎意料,令人惊喜!”

在2022年“阳光体育”襄阳市青少年体育联赛小学生足球竞赛中,老河口市6支参赛队喜获3金1银2铜。

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也传来喜讯,来自老河口市的柳紫嫣等5名学生入选武汉足球协会U13代表队。

老河口,一个县级市,校园足球因何捷报频传?

校园足球实现全覆盖

发展校园足球,老河口自上而下,倾力而为。

该市以“快乐足球、健康生活”工程为载体,以“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为目标,先后出台了《老河口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十项措施》《老河口市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市实施方案》《老河口市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规划》等文件,明确了“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市”中、长期目标,并组建了体育艺术办公室,成立工作专班。

紧盯目标促发展。老河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非常关注校园足球工作,经常调研校园足球开展情况。

工作结硬账。该市将学校体育工作组织领导、学生体质等纳入评价体系,推进体育、艺术课程评价改革。

把足球发展当成大事办。对于各种问题,能立即解决的必须马上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必须明确解决方案和时间节点。目前,老河口市校园足球实现了全覆盖,该市还成为“2021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大力推动“体教融合”

“打造‘河口模式’,推动‘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老河口市教育局副局长郝元朝介绍,该市提出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育人目标,从打造品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等方面入手,充分盘活了中小学校和体校、协会、体育俱乐部的资源。

各校课表显示:一至八年级每天都有体育课,每周都有足球课和篮球课,九年级每周也至少有3节体育课,不少学校还开发了体育校本课程。体育课从“小科”“副科”成为重要科目。

记者发现,现在即使在老河口最偏远的教学点,孩子们也能有机会参加体育、艺术社团。洪山嘴小学校长杜玉山告诉记者:“如今,‘班班有队伍、月月有比赛、班班有社团、校校有特色’,足球苗子选拔体系更健全了。”

为确保老河口足球教育事业的发展,该市多渠道加强体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老河口市有足球教练员(裁判员)资格的老师不足10名,目前已增加到220名。35名来自体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教练员到校任教。亚足联讲师邓世俊、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教授吴佑年等足球专家学者经常到该市讲学。

今秋开学,老河口市老县城小学建起了标准化运动场,足球训练借场地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郝元朝说,该市先后投入8600万元用于学校体育项目建设,乡村学校标准化运动场覆盖率也达到了90%。

此外,老河口市建立了中小学、幼儿园“一条龙”的足球梯队和运行机制,2所初中、3所高中将足球优秀苗子纳入招生计划。

精心呵护新苗成长

2019年年底,擅长足球教学的体育教师刘显瑞退休,前往深圳的女儿家安享晚年。刚待了不到两个月,一个来自老家的电话就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电话那头,老河口市教育局局长殷建立邀请刘显瑞回乡继续足球教学。

刘显瑞很想回去,又怕妻子和女儿不同意。随后,他说服了家人,就在网上买了回老河口的车票。

记者问起返聘工资时,他自豪地说:“退休工资以外,我现在年薪3万呢!”

“我留下来,是因为被殷局长感动了。”刘显瑞说,出生教育世家的殷局长事事带头干。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搬着小板凳,到现场观看比赛。出去比赛,他总是带队出征。足球队每个孩子的优缺点,他比谁都清楚。孩子们训练出现思想波动,他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夏天,他的脖子总是晒得脱皮。冬天,他的嘴唇总是被寒风吹裂。

感人的故事,还有许多,让新苗得到更好的呵护。

9月15日,老河口市第三小学运动场上,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妻正教孩子们踢球。体育教龄36年的周春林与妻子一道参与到足球训练当中。他指导学生进行对抗训练,妻子带着学生练基本功。如果周春林带队外出比赛,妻子就随行当起生活老师。

薛集小学陈万学老师,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自行车带自制教具。体育老师经常开私家车接送足球队员……

该市足球事业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教学成绩同步提升。一大批学生也通过校园足球找到了方向,增加了自信,提升了成绩。家长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也由之前的“反对”变成了“拥护”。2021年12月,老河口市教育局还捧回了襄阳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奖牌。

《襄阳晚报》(2022年10月25日16版)

(编辑:刘洋 审核:李云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