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从具体可感中理解百姓“稳稳的幸福”

2022-10-26 16:02:20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陈月林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党的二十大作重要报告。报告提出,“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个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党代会报告中的串串亮眼数字,都离不开百姓民生。

想到民生保障,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老有所依,幼有所育”。特别是银发群体,根据此前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2035年将突破4亿。近年来,“社区+银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多地设立“幸福食堂”,居家留守的老人,三五块钱便可以享用一顿营养健康的午餐。有些地方则提升物业服务能力,引进专业护工机构为老年群体提供照料服务。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也鼓励以村级建立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养老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近段时间,麦当劳招聘退休人员的话题备受关注,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的角度,都有相当比例的退休老年人需要就业。国家也在退休政策上,对男女退休时间进行了一定的延长。让部分有条件有需要的老年人,在“夕阳红”发挥余热,这不失为充实晚年生活,延续老年人价值的一种方式。

老和小中间,是当代年轻人的生存和压力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民生兜底,是幸福小康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多地相继设置零工驿站,就业困难群体可以通过此平台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在农村,兴起“党支部+合作社+产业+村民”的发展模式,村民可以将田地以一定的价格流转给当地,同时,闲置人员加入合作社,还能以务工的形式再获得一份报酬。

除了就业,各级政府为市场减税降费,以优化营商环境疏解企业难题,大力出台人才政策帮扶支持产业发展,才换来“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的成绩。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每个词背后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如今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下、在国家又迈向一个新的起点之际,更应该调动人人参与共建的积极性,聚焦社会细事小事布局社会发展大事,这样一来,既能提高保障改善民生的水平,拉动居民消费,释放潜在需求,增强发展动力,又可以稳定社会预期,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