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王清波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时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挖掘襄阳历史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自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37章“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中提出: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形成襄阳文化共识,打造好襄阳文化名片。
强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挖掘襄阳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发挥文物的文化宣传教育功能。保护古隆中、马跃檀溪、水镜庄等三国历史文化遗迹;推进襄阳王府、仲宣楼、单家祠堂等市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室内陈列布展工程;加强对襄阳城墙和襄阳码头的考古研究和文化宣传;稳步推进万里茶道、中国明清城墙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启动邓国故址核心区建设,筹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大力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完成古隆中、习家池、张自忠殉国处纪念园、凤凰咀遗址、雕龙碑遗址等5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建设樊城陈老巷、东津十字街、老河口太平街、樊城太平店老街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重现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风貌。
强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传承、体验与传播,挖掘襄阳本土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民俗、农业遗迹、古树等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名录建档工作,积极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南漳土纸制作技艺、襄阳大头菜制作技艺、漆器髹饰技艺、手工粗布纺织技艺等非遗项目开发,推进传统手工技艺优势产业发展。支持襄阳花鼓戏、湖北越调、谷城皮影戏、保康《黑暗传》、老河口木版年画、樊城玄门太极、东巩高跷花鼓以及南保谷地区端公舞、民歌等民间艺术发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身边”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业振兴、民间文艺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市民生活、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彰显文化自信,提升文旅融合。中国历史悠久,广袤大地上优秀文化多如繁星,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滋养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能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指明变革方向,更能为克服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遇到的困难提供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不仅在过去发挥着重大作用,其作为精神财富也将在现在与未来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近年来,襄阳加快壮大新型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业态、促进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水平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文化骨干企业。随着文旅产业不断发展,文旅结合让游客在生活化的体验中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文脉的传承者,努力把襄阳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延续了历史文脉,还坚定了文化自信、自强。同时,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进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襄阳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让我们代代守护、薪火相传,紧跟时代、守正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的大贡献。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