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龚波 陈文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不断升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甜蜜杀手”。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接近1.4亿。
那么,糖尿病该如何科学治疗?能否逆转?如何预防?11月13日,在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带你走进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听听专家怎么说。
控糖更要护心
糖尿病,顾名思义跟“糖”有关,因此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就是血糖高。然而,血糖高仅仅是糖尿病的冰山一角。
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周兴建表示,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型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长期的血糖高会慢慢地损伤人体内的血管、神经等各个系统,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等。其中,心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
不久前,身患糖尿病10多年的王奶奶,在家做家务时突然眼前一黑,摔倒在地,经医生检查后被确诊为中风,考虑为长期糖尿病引起。周兴建表示,类似案例在临床中经常遇见。因此,医生在治疗糖尿病时,会给心血管和肾脏尽可能多的保护。
用药别太随意
身患糖尿病10多年的王大伯听到广播里宣传治糖尿病的“神药”,加上身边也有“糖友”在吃,便跟风购买。结果服用一段时间后,血糖不降反升,身体还出现了别的不良反应。
“众多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往往容易轻信广告、秘方。”周兴建提醒,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管理过程,要随病程的进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定期监测和检查,不要擅自调药或停药。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医生用药也不同。
周兴建介绍,1型、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人群,病因多为自身免疫缺陷导致胰岛素缺乏,起病急,症状明显且重。2型糖尿病患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多为肥胖体型,起病缓慢,症状较轻。
3岁半的小唐(化名)在出现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后,引起了同为糖尿病患者的父亲的注意。父亲想把自己吃过疗效好的药给儿子吃,结果被医生告知,小唐患上的1型糖尿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乱用口服药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即便为同类型的糖尿病,用药也有差别。”周兴建表示,如1型糖尿病患者所用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就会因人而异。2型糖尿病患者,要根据年龄、体重、病程、血糖高低、并发症情况等用药。周兴建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切勿随心所欲。”
部分可逆转
糖尿病并发症更是让人焦虑。然而,近年来,随着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治疗干预出现“逆转”,也让“糖友”们看到了希望。
五年前,20多岁的小刘得了2型糖尿病,他因此变得沮丧。周兴建告诉他:“你发现得早,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还不重,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有机会逆转的。”
听了周兴建的话,小刘重拾信心,一方面积极服药治疗,一方面进行减重。
半年多后,小刘不仅体重下降了,耐糖量测试也恢复了正常。至今,小刘的血糖仍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正常。
周兴建表示,逆转≠治愈。糖尿病逆转,是指在停用降糖药的前提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标准或接近正常标准,并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目前的研究证实,实现病情逆转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具备4个特点,一是年轻,二是病程短,一般不超5年,三是BMI值过高的肥胖人群,四是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程度较轻。
“由于糖尿病前期一般没有临床症状,所以约有60%的糖友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从而错失了糖尿病逆转的关键时期。”周兴建建议,对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普通市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定期体检。
《襄阳晚报》(2022年11月14日12版)
(编辑:罗安 审核:金成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