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11月2日,人民网刊发《一见·三句话,读懂总书记考察殷墟遗址的深意》一文,指出近百年来,殷墟考古发掘几未中断,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的惊世发现,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三千年历史烟云,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激发我们不断叩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源头活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今天,我们以文化自信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全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夏商周断代工程,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推动社会科学进步,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系统详实的佐证资料。《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神奸”,从青铜时代的绵延传承,不难看出夏禹时代青铜文明已十分成熟,禹铸九鼎以镇九州便是最好的例证。大禹之前,有黄帝铸鼎乘龙飞天典故,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从历法看,今年黄帝纪年为4719年,更是有力地支撑着五千年文明信史的事实。黄帝之前的伏羲,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历史,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厚重悠久的仰韶彩陶、龙山黑陶、贾湖骨笛、良渚玉琮等实物有力地支撑着中华文明的源脉。
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我们灿烂的文化历史,曾经使哲学家黑格尔惊讶于中国国运的持久,曾经使历史学家汤因比赞叹中华文明的一脉传承,曾经使汉学家李约瑟痴迷一生为之探究,曾经使“中国学研究的奠基人”费正清亲临古老神秘的东方并为之摇旗呐喊。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从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寻找心灵慰藉。我国知识分子也有托古改制传统,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等维新者都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法合理性。今天,我们已充分掌握了器物、制度、文化间的辩证关系。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只有在物质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才会得到高度的凝聚;但它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贯穿于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支配力量。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力量。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殷墟甲骨文辞类编》将古老又新奇的甲骨文直观呈现给世界,字形、文辞、声情之美跃然纸上,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汉字结构数千年未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甲骨文只是殷墟的灯塔,塔灯照耀之下,殷墟还包括城市、手工业、畜牧业等多方面。除殷墟外,北京周口店遗址、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湖北曾侯世代墓群、陕西咸阳秦始皇帝陵、南海一号、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源头活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 “民族脊梁”、精神支柱,如定海神针、镇国神器,理应更加坚实挺拔。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全面把握中国历史和现实,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并以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进而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