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何俊
凛冬将至,欧洲天然气供给受限、价格暴涨,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向“中国制造”寻求解决方案,秋衣秋裤、取暖器、电热毯等“过冬八件套”远销欧洲,“中国制造”迎来一波“寒冬热”。
海外市场需求量大,加速“中国制造”出圈。欧洲的11月已基本进入冬季,纬度较高的欧洲在能源危机加剧、叠加寒冬将至的情况下,对保暖防寒用品的需求开始急速增加,中国节能取暖设备已经成为海外用户的“香饽饽”。宁波海关数据也显示,1-8月宁波市出口至欧洲的裤袜达到3109.1万元,同比增长100.3%。而传统的帽子、围巾、手套,出口依然火爆。以浙江义乌为例,今年1—9月,义乌市出口帽类产品30.1亿元,同比增长53.1%。
“寒冬热”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热度背后蕴藏的危机。“过冬八件套”的附加值还比较低,市场需求是有时限的,这一波“寒冬热”后,保持热度也不是容易之事。既然是产品,总有瑕疵和使用中的问题,疯狂赶订单能否保质保量,因为关注度颇高,让大众拿着放大镜看产品,从而影响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评价。过高的热度是否会引起海外市场的反感,试图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导致“中国制造”的寒冬。
寒冬将迎来春天,“中国制造”是否能迎来春天?
持续供暖“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是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能源价格的飙升,使得欧洲消费者寻求更节能的取暖工具。此背景下,取暖设备逆势增长、持续走俏,既成为行业发展的亮点,助力轻工经济稳增长,也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发展水平。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纵使是短暂是的“寒冬热”,也是无数取暖产品行业人员奋斗的缩影,也是汗水的见证。这次取暖产品的补单潮,虽然对很多中国厂商来说可能只是短暂行情,但仍会给取暖产品行业带来变化,激励相关行业合规自律、谋求发展、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只有中国外贸企业抓住这次补单潮机遇,借此将海外市场“撕开一个口子”,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中高端转型,保持定力,苦练内功,着眼长远,才能迎来长期的海外市场,保持这波热度,影响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要统筹新型基础设施、新型通用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监管方式,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和管理等领域的运用,推进5G建设,促进生产智能化。这就需要企业扎实提升科学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水平,提高科技含金量,逐渐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发挥“放大镜效应”,在消费市场披荆斩棘,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并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倒逼产品质量升级,不管是出口还是内销,都要好口碑、好产品,对内对外一视同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8.2%。这次“寒冬热”说明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供应链在市场空间、配套能力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寒冬热”可能会过去,但是“中国制造”不会过时,会焕发出更持续、更高端、更广泛的热度。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