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以科创力度彰显中国力量

2022-11-17 16:10:56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陈月林

10月31日,工信部公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公布,遴选试点示范项目旨在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加快制造业技术、模式、业态等创新和应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让中国工业制造更“聪明”。根据公示名单,湖北省有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化关键技术创新与融合”等12个项目入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今的中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百姓生存生活需求,正在以科技的创新展现国家力量。

在很多人眼里,“科创”是阳春白雪般的存在,涉及到高精尖的技术、重大的学术科研成果,只能应用在生活之上的更高层面。其实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尽数可以窥见科创带来的便捷,给老百姓美好生活追求加足了“马力”。

科技创新要体现中国温度。用经济学上的两个学术名词来讲,科技的力量不在于它的“价值”,更应该看重的是其“使用价值”,从科技中感受一个国家的情怀,一个国家的温度。此前,媒体报道武汉协和医院依托董念国教授《长冷缺血供心心脏移植临床应用》重大医学成果,使一颗由广西南宁器官捐献志愿者捐献的心脏,经过7个小时转运,在一位14岁患者的胸腔内强劲而有力地跳动。这项创新技术保存、转运的供心,实现了心脏移植由4小时延长到8小时,这意味着即便在我国边陲,医院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心脏移植供体的“迁徙”,大量患者因此获救。因此,科学技术的创新,一定要落到实际应用上,不论是实际应用突破“卡脖子”领域,还是落细落小在增进民生福祉中,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从生活生存角度来看,科技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智慧服务”赋能幸福民生,“一网通办”解决群众和市场主体跑断腿的现象,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将便民服务从线下转到网上,用科技创新为政府服务赋能,使政府政策制定更加精准、服务大众更为便捷,大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科技创新要增加中国高度。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显示出中国在核心攻关上的决心和信心,更彰显中国的“硬实力”。虽说我们的国家今非昔比,我们一步步走向了繁荣、富强,成为世界强国,但在某些领域里,我们的技术仍然没有优势。“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而国家发展的引擎之一,就是科技创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今日,武汉经开区的汉南车辆段控制中心的量子保密通信机柜,其貌不扬,却为地铁16号线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使其成为全球首条应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的轨道交通线路。“世界首个”“全球第一”的名号来之不易,凝结着千百万幕后科研工作者的汗水,当越来越多的“首个”“核心”“之最”落户中国,这不就正是“硬实力”的积累过程吗。所以,科技创新在服务社会的另一方面,视角要抬高,冲破瓶颈,用科技自立自强来支撑中国大国形象。

科技创新要增加中国的广度。11月3日,随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当年,国际空间站将中国拒之门外,倒逼中国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另外,从设计角度来看,从 “1+N=1”到“规模适度、留有空间”,从稳定可靠的“T”字形“核心组合体”到未来还有可能实现的“十”字形、“干”字形等扩展构型,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空间站设计方案,体现了中国创造的“创新+匠心”,在世界航天领域树立起崭新的标杆。说到中国的广度,就是指我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完成科技创新的基础工作,更是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人文理念注入到科技创新之中,展现中国技术的同时,更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再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例,奥运会热门的比赛往往一票难求,但在此次冬奥会中,5G科技的运用将令观众“身临其境”,将应用云转播技术,利用5G网络将音视频信号传输到云转播平台,通过5G网络加8K超清,想看什么就可以看到什么。此外,融合大规模手语语料、智能语音识别、视频合成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手语播报人,将为全世界残疾人群精准播报赛事,各种细致入微的无障碍设计,也处处体现着我国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在科技的赋能下,此次冬奥会对无障碍体验的追求,渗透着我国“天地和”“人心同”人文内涵。

科技创新,必将推动我国朝着更高水平的强国目标进军。有温度、有高度的科技创新,将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全民族的自豪感,以自立自强的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