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戏窝子”唱响新时代 好戏共看赋彩美好生活

——2022年度“好戏大家看”活动综述(下)

2022-12-09 09:14:33 来源:襄阳日报

通讯员 宋武勇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11月17日,由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2年度“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优秀剧(节)目展演圆满落幕。从初春到入冬,十台好戏在襄阳依次上演,不仅本土精品剧目竞相绽放,还搭建起襄阳都市圈的文化交流平台,并采用“剧院演出+线上直播”的形式,让戏迷朋友们“足不出户”就能在“云端”观赏精彩大戏,感受戏曲艺术魅力。

这是古城襄阳的文化雅集,演绎戏曲的千年风姿;这是守正创新的不懈努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这是襄阳都市圈的艺术盛会,各地精品剧目竞相上演;这是做优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实践,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加码”。

好戏连台 尽显襄阳风华

11月17日晚,“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优秀剧(节)目展演之“戏韵襄情”刘冰个人艺术专场在襄阳剧院上演,并以直播方式与观众见面。本场演出由北京兰凤剧社、湖北省豫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联合奉献,襄阳籍戏曲演员刘冰携手一批荆楚名角儿,倾情演绎京剧《贵妃醉酒》等经典折子戏,唱醉了观众。

2022年度“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优秀剧(节)目展演上,襄阳花鼓戏《情醉清凉河》《远山忠魂》,湖北越调《滚灯谣》、折子戏专场,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随州花鼓戏《烽火燎原》,大型曲剧现代戏《丹水颂》,黄梅戏《墙头记》等十台好戏精彩上演,为广大观众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襄阳素有“戏窝子”之称,曾有“一清、二黄、三越调,花鼓戏玩得也热闹”的美誉。近年来,我市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地方戏曲等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全市各级剧团主动作为,一方面,精益求精打磨经典剧目,让稀有剧种成为真正的精品;另一方面,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融入新元素,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让戏曲更贴近百姓生活。

2019年以来,襄阳多部原创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名单。2019年度至2022年度,我市先后有5部地方戏精品剧目受到国家级重点扶持,其中4部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名单,1部剧目入选文旅部重点扶持作品名单。

无论是演绎经典戏曲,还是用戏曲讲好乡村振兴、清廉建设等襄阳故事,文化演出都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有机融合,形成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也为襄阳文化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交流互鉴 绽放艺术光芒

文化因互鉴而繁荣,因交融而生辉。在襄阳戏曲舞台上,不仅本土文化精品竞相绽放,还引进武汉、南阳、十堰、随州等地的优秀作品,搭建起襄阳都市圈的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

“南襄盆地 共享好戏”——大型曲剧现代戏《丹水颂》由河南省南阳市曲剧艺术中心精心打造,是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精品剧目。“《丹水颂》题材重大,剧本流畅,舞台景观不俗,演员台风稳健,故事感人至深。”老河口市豫剧团团长王新民说,该团共有48名演员前往现场观摩学习。“南阳与襄阳同属南襄盆地,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山水相连、风俗相近、人文相亲。”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该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丁鸣表示,两地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整合文旅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精心编排。该剧以“虾稻共作”第一村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的发展变革为素材,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穷窝子河西村凭借小龙虾变成美丽富饶新农村的故事,以及村里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民群众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带来新排剧目《墙头记》,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孝道。“孝道和爱的题材永远不会过时。”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团长程丞介绍,该剧具有传统戏的内核,在表现形式、表达方式上突破创新,清新、简洁的舞美带给观众一种时尚感。

随州花鼓艺术剧院演员倾情演绎《烽火燎原》,通过一个个片段故事展现了李彩奇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意志坚强的共产党人形象。“这次演出是随州为襄阳人民献上的最珍贵礼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花鼓戏。”随州花鼓艺术剧院院长何敬国表示,希望通过文化与经验交流,进一步促进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襄阳花鼓戏《远山忠魂》在襄阳首演后,先后前往十堰、荆门、随州和河南南阳等地巡演11场,讲述襄阳故事,唱响英雄赞歌。每场演出,观众都聚精会神观看,沉浸在演员们富有表现力的演绎中,看到动情处不禁落泪、鼓掌。在南阳,直至演员谢幕,掌声都未停息;在十堰演出后,当地还结合《远山忠魂》举办艺术创作培训班;十堰市竹山县高腔剧团团长刘准看一场哭一场,并邀请《远山忠魂》剧组在竹山县连演两场;在荆门,一位老戏迷感叹道:“演得太好了,以后还想看。”

一次演出活动就是一次文艺“大练兵”、一次文化交流、一次成果共享,既能展现自我,也能通过博采众长提升自我,从而走向更大的舞台。

线上线下 畅享文化大餐

“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为我市文化惠民品牌,2022年度展演采用“剧院演出+线上直播”的观演形式,进一步突破了襄阳文化传播的地域和时空限制,让戏迷朋友们“足不出户”就能在“云端”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戏韵襄情”刘冰个人艺术专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网友观看。网友“刚刚好”表示,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从舞台上每一位老师的精湛演技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披星戴月勤秣马,意趣柔情胜娇娃。字正腔圆贵妃醉,琴悠鼓壮元帅夸。梅门马派担道义,汉水冰心对云霞。莫问乡愁何处是,襄情戏韵慰芳华。”我市文艺评论家杨豪良写道。

襄阳剧院联合襄城中山巷社区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邀请60多名社区居民到现场观看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观看完演出,我备受鼓舞。今后,我将用心用情用力为居民做好服务,尽全力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中山巷社区党委副书记刘遵英说。

在“喜迎二十大 艺起向未来”主题宣传综艺晚会上,襄阳市艺术学校孩子们的演出惊艳众人。据悉,自2019年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联合实施了襄阳市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工程,为我市储备优秀戏曲发展人才。观众们纷纷表示,看到孩子们学有所成,既深感欣慰,又充满期待,希望通过戏曲人才的培养,壮大地方戏曲力量,把襄阳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很多戏迷都是演一场追一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虽然年轻,却个个功夫了得。”戏曲爱好者雷建朋说。“用戏曲讲述襄阳人、襄阳事,‘襄理襄情’娓娓道来,让文明乡风浸润心田、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老戏迷张先生说。“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学习老英雄一诺一生、不改初衷的精神,把榜样事迹刻进心里,转化为建设襄阳、建好襄阳的实际力量。”《远山忠魂》鼓舞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成功举办多年的“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擦亮了襄阳文化品牌标识,传递了襄阳文化力量,激励着襄阳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合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奋力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袁晓宁表示,该局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奋力写好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文旅答卷。

《襄阳日报》(2022年12月9日4版)

(编辑:罗安 审核:李云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