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挖掘乡土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

2022-12-12 09:20:11 来源: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王清波

据《襄阳晚报》刊载,2022襄阳十大“最美家乡人”名单出炉。此次活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重点挖掘乡村产业、教育、生态、科技、卫生等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他们中既有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的新农人,也有长期扎根乡村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还有守护乡村的医护工作者、生态守护者……每一个人都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付出心血,值得我们书写、致敬和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然而,实现乡村振兴既需要拥有高学历、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扎根基层、身怀绝技、拥有独门手艺的能工巧匠。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涌现出许多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乡土人才,这些乡土人才不断成为乡村充分发展的“主力军”。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人才理念,打造一支量质并举的乡土人才队伍,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力。

拓宽挖掘寻找乡土人才渠道。乡土人才面广量大、种类繁多,很多都隐藏在乡村中,想要把埋没在土里的“金子”挖出来,既需要加大力度撒网“招”人,还需采取有效措施精准“找”人。要通过采取个人申报、组织推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对“种植能手”“养殖大户”“销售精英”“文化艺人”“赤脚医生”等进行摸底筛选,详细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要坚持以乡镇、村为单位,逐村逐户进行排查,将各领域、各层级、各类别的乡土人才“挖”出来,分类建立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当前,很多外出务工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意愿较强烈,要有意了解有意回乡创业人员的创业意向,打通“归巢”渠道,鼓励和引导进城务工人员、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结合自身优势,灵活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这次襄阳评选“最美家乡人”就是挖掘和发现乡土人才的方法之一。

创新乡土人才培养模式。乡土人才大多是“土生土长”,虽实践经验丰富,但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要完善机制和载体,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分类分行业开展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要将乡土人才培训纳入人才培育长期规划,要以各类职高、职业技术学院、相关协会等为育才主阵地,根据种植、养殖、加工经营、根雕、建筑等领域开展“菜单式”“适销对路式”培训,促进各类人才快速成长。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域外培训,择优选取一批乡土人才到发达地区的产业基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积极组织高校导师团队、专业工作室、外来人才、应届优秀毕业生与基层有关单位、企业、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结对帮扶,定期邀请他们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开展产业问诊、技术咨询、专题讲座、现场交流等活动,将他们的智慧、经验和理念传授给乡土人才。

营造氛围打造重才爱才新高地。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安心、扎根,就要在拴心留人上下功夫,在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上下力气。要积极探索在乡、村两级党政机关建立健全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人才工作干部,同时,要整合财政、金融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为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经费保障。大力搭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根据人才自身需求,提供政策优惠、创业帮扶、社会保障、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展现乡土人才在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特长优势和自我价值。做好各类优秀乡土人才评选工作,从生产能手、能工巧匠、民间艺人中按一定比例进行宣传表彰;对符合条件的及时进行职称评审,让乡土人才有荣誉、有地位、得实惠、受尊重。让美丽乡村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提升能力、实现理想的宽广舞台。要发挥乡土人才的积极作用,为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民勤劳致富,为农业增效,带活农村经济搭建桥梁和纽带。

(编辑:刘洋 审核:王雨婷)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