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王世翠 通讯员宋海潮 周晓岚文/摄
54岁的35中教师张清伍,有满满一箱“宝贝”。
这些“宝贝”是什么?
“有几十本是学生办的班刊,还有几本是我的教学随笔,我打算一直留着。”取出这些“宝贝”,张清伍回忆起和学生的点点滴滴。
办班刊,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
“这是2008年的班刊,那一年,我开始带领学生办班刊。”指着班刊《芽儿》,张清伍笑着说,“做这些,是为了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期待这些‘芽儿’长成‘参天大树’。”
记者看到,班刊是手工装订的,最外面套着透明的塑料文件皮;在《芽儿》第一期的扉页上,印着两名主编、三名副主编、一名责任编辑、十九名编辑的名字。“他们都是我的学生,我指导他们办班刊。”张清伍说。
翻开《芽儿》第一期的内页,08届七(三)班学生的优秀作文一一呈现。再看其它班刊,刊发了手绘图和照片,形式越来越多样。
张清伍介绍,一开始,学生对办班刊并没有概念,以为就是把作文放在一起,装订成册就可以了。
为了让班刊更美观,更有纪念意义,张清伍就找来了报纸和刊物,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排版,怎样做到图文并茂。在她的指导下,班刊办得越来越有特色。
“我把班刊放在教室的图书角,以此来鼓励学生们认真写作文。”张清伍说,好文不厌百回改,为了在班刊上发表作品,学生写完作文总喜欢找她提意见,然后反复修改打磨。
后来,三十五中创建了校刊《一路书香》,孩子们的作品又大量被收录在了校刊中。在一次次打磨中,学生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仅2011年,班上学生在校刊及其他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就达到了30多篇。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张清伍提出让学生办特刊的建议。
在大家的努力下,名著导读、廉洁文化、家国文化等特刊相继装订成册,学生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也被收录其中。
学生毕业后,张清伍就把班刊和校刊一并带回家,珍藏起来。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印记。
善启发,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和班刊、校刊放在一起的,是张清伍的教学随笔。
翻看今年的期刊,首页就是三十五中宋海潮校长的手写寄语“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修行,教育梦工厂由我们共同缔造!”学校十月的《教育叙事》专刊中,选登了许多老师的教育小故事,其中就有张清伍的教学随笔。
张清伍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她会把自己的所想所悟以文章、诗歌等形式记录下来,到寒暑假时,再一篇一篇分类整理。这个习惯,她坚持了很多年,并影响了学生。
“教学随笔,不是写了之后就尘封在那里,而是要能够对教学有促进作用,能够对学生有所启发。”张清伍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是学生的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会模仿。她经常会结合教学随笔给学生上课。
张清伍的教学随笔里的第一篇文章是《我》。“我小时候个子瘦小,甚至于因病失明过,看似毫无魅力,后来,我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张清伍借助《我》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张清伍会拿出自己写的《寄往天堂的信》,讲述她对逝去父亲的怀念,帮助学生感受深沉的父爱。
“听张老师讲课,就像在听故事,十分有趣!”学生很崇拜张清伍,每当她分享完自己的随笔,教室里都是掌声雷动。
张清伍说,不知不觉中,许多怕写作的学生也爱上了写作,写作课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张清伍还鼓励每个学生把自己平时的作文和作品收集整理成册。
“很多学生说,我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养成了他们善于整理的好习惯。”往届的许多学生,升入高中后,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孩子们写,我也写,争取我的教学随笔每年都能登上学校的《教育叙事》专刊。”张清伍自豪地说。
不放弃,让每一朵花都绽放
从教34年,她坚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用爱心浇灌每一朵花。
邓宏坤是《芽儿》第一期班刊的主编。今年暑假,已经在读研的邓宏坤来看望张清伍,两人回忆了许多往事。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五分钟,从不迟到的邓宏坤却没到教室。张清伍认为,邓宏坤绝不会无故迟到,便立即给家长打电话反映情况。
随后,张清伍和家长分头去找,发现邓宏坤被摩托车撞了……
张清伍个子不高,但在班里的威望却很高。同事们常说:“没有张老师教不好的学生。”今年毕业的家宝(化名)就是一个例子。
家宝十分调皮,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同学们打架。“孩子爱打架,是缺爱的表现,不能放弃他。”升入初中后,张清伍作为班主任,不但不批评他,还总是表扬他情商高、行动力强、体力好。家宝受到鼓励,不再调皮捣蛋了,大扫除时,他还主动干起最脏最累的活儿。后来,家宝如愿考上了航空航天院校。
有个叫小舟(化名)的孩子,每次作业都不能独立完成。家访时,小舟妈妈哭着说:“老师,有些情况你不清楚,这孩子脑子不够用,四年级的时候吃饭还要喂,我们家长也费了很多心,但无济于事,我们也不想再管他了,你就别再操心了。”
“你是个有责任心的好妈妈,不要放弃。让我们共同努力,我安排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和他坐一起,上课提醒他听讲,放学督促他记作业。你在家也经常提醒他,现在若放弃,以后麻烦更多。”张清伍说。
张清伍老师深知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宋海潮举办的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题讲座,她连听了三场,场场有新的感悟。按照学校惯例,每周要开一次家庭会议,在沟通倾诉中,小舟妈妈对小舟也有了更多耐心,发现了孩子的很多优点。网课期间,宋海潮又对小舟进行线上家访,及时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在张清伍的不懈坚持下,小舟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看着小舟带回家的期末考试试卷,妈妈打电话跟张老师说:“你简直创造了奇迹!”
张清伍说:“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只要用心去爱,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
《襄阳晚报》(2022年12月13日 4版)
(编辑:罗安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