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3版要闻刊发文章《湖北襄阳铁路工程机械企业设计师王江——“让中国高铁更智能、更安全”》,关注襄阳铁路工程机械企业设计师王江瞄准“高精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让中国高铁更智能、更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力量的故事。

内容节选: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岁末将至,本版推出特别策划,走近5位普通人的生活,致敬平凡中蕴藏的蓬勃力量。他们的故事里,可以看到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
——编者
湖北襄阳铁路工程机械企业设计师王江——
“让中国高铁更智能、更安全”
入夜,位于湖北襄阳市的大机车间里灯火通明。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仔细地观察着显示屏上的运行参数。几天后,这批铁路工程机械将跨江过海,运抵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11月16日,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成功。这条铁路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这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王江,带领研发团队为雅万高铁定制生产了钢轨打磨车、探伤车和重型轨道车等一系列工程设备。
“高速铁路对钢轨平顺度要求极高,必须有先进的打磨设备来养护。”王江说。
打磨头紧贴着钢轨高速旋转,溅出一排排耀眼火花……雅万高铁采购的钢轨打磨车仅用3个月时间就成功下线。速度为何这么快?王江解释:“这批产品主要部件和我们研发的96头钢轨打磨车通用,可沿用既有的成熟技术和配置。”
接到研发96头大型钢轨打磨列车任务,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的那一年,王江不到30岁。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掌握。年轻气盛的王江憋着一股劲儿,和团队设计了两万多张图纸,成功破解26项技术难题,研发出打磨车。
对打磨车而言,行驶速度越均匀,打磨效果越好。可钢轨不是平直道,线路坡度、磨头阻力时刻在发生变化,怎样控制400多吨重的打磨车自动匀速运行?控制系统是关键。“它就像打磨车的‘大脑’,识别传感信号,控制器件动作。”王江介绍,控制系统价格昂贵,占整车利润的80%以上,但这项核心技术多年来依赖进口。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必须拿下打磨控制系统!
王江带领团队从头摸索,15名工程师组成打磨实验室,通过打磨小车的作业工况进行反推,开展逆向设计。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钢轨上模拟不同作业环境,先后采集了1000多万条数据。
今年,自主研发的打磨控制系统终于达到量产标准,将打磨车作业后钢轨表面的粗糙度控制在了6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10。7月,一台有10多年工龄的打磨车接受了“大脑移植”——更换上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经过测试,新系统在打磨精度上优于进口产品4微米。王江长舒一口气:“这意味着我们让一根钢轨的使用寿命提升了5年。”
如今,金鹰重工已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工程机械产品110余种,掌握核心技术30多项,取得专利200多项。企业所在的湖北省,今年前11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3%。
王江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说,“铁路修好了,你就能走出大山了”。如今,中国铁路已走向世界。王江说:“技术过硬才能走得更远。我们要继续瞄准‘高精尖’,让中国高铁更智能、更安全。”
(编辑:崔怀宇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