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画 沈明晶 文/摄
眼下春暖花开,正是踏青、郊游好时节,但有这么一群测绘队员,周末照常工作,他们扛着大脚架、背着沉重的仪器,身肩重任,走村入巷,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用脚步来丈量大地。
测天地,绘人生。市测绘研究院干部职工们用仪器精准测量着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筑着襄阳测绘的底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责任和担当。
一步一脚印,一脚一故事。在成绩的背后,都是由无数汗水和努力积累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平凡小故事组成了襄阳测绘人精彩不平凡的人生。
加班加点齐奋战
卫片执法整改工作“不打烊”
土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卫片执法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全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是今年全省自然资源领域的重点工作。
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市测绘研究院发扬“白+黑,5+2”精神,全力保障各地上报图斑及时得到审核处理,确保不因处理不到位而出现整改不到位等情况。为保证卫片执法审核质量、提升数据质效,市测绘研究院调查监测部技术骨干还利用周末时间,协助市国土监察支队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核查卫片审核发现的问题图斑,加班加点审核各地的卫片图斑,督办整改进度。
据了解,目前市测绘研究院已审核图斑8000余个,审核2万余次,顺利保障了审核进度。
同心协力齐奋进
服务保障“不停歇”
南漳县75平方公里三维倾斜航飞面积较大、任务紧急,为加快工作进度,4月10日,市测绘研究院遥感航测中心工作人员不休假,带上无人机前往南漳县实地测绘,加班加点赶进度,保障项目顺利完工。
服务建设项目没有节假日。上周,市测绘研究院综合测绘一分院与市政工程分院职工一起全力推进枣阳时代天街项目竣工测量,大家仅用一天半的时间,便完成总面积18万平方米共9栋住宅、3栋商业及配套楼的测绘,做到高效优质为民生、真情服务暖民心。
建设“襄十随神”城市群,测绘是基础。为做好十堰市电子地图建设,市测绘研究院数据应用中心工作人员利用周末时间,提前奔赴十堰,与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人员商讨研究,工作加班至深夜,按时向十堰市委市政府汇报电子地图的建设情况,优质的服务赢得对方称赞,在推动“襄十随神”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开拓了市场,一举多得。
支援上海献爱心
奉献社会“不断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连日来,上海市的疫情牵动着襄阳社会各界群众的心。在了解到上海蔬菜、医疗防护物资紧缺后,我市紧急筹集物资支援上海。
“@所有人,我市将支援上海2万多份蔬菜包,现在招募分装蔬菜志愿者。”4月9日,市测绘研究院团支部迅速响应团市委号召,仅用时一个小时,就集结组成了一支由18名青年党员、团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赶赴竹叶山农产品交易中心支援上海蔬菜的分拣打包。
卸车、分装、打包、装框、上架……市测绘研究院志愿者和其他青年志愿者们配合默契、团结高效,“流水线”分工作业,极大地提高了蔬菜分拣打包速度。虽然还未到炎夏,但,志愿者们早已汗流浃背。他们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仍在争分夺秒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襄阳人民的热心和爱心。
一个个场景的切换,正是市测绘研究院干部职工平凡周末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样一个个平凡的周末成就了这样一群不平凡的测绘人。工作中,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甚至没来得及休息一下,就全身心投入下一个充满挑战的测量项目;面对困难与挑战,他们努力学习,创新工作,交上一个又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工作之外,他们也未曾停歇,用自己的热情与善良践行着测绘人朴实无华、乐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匠心精神,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奉献着这个社会。
新时代呼唤新精神,新精神成就时代新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市测绘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发扬测绘人拼搏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的测绘服务保障。
《襄阳日报》(2022年4月14日3版)
(编辑:刘洋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