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伯圣 敬有为 张华 全媒体记者 熊丹青
樟木沟村是保康县寺坪镇的偏远村,海拔800米以上,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当地老百姓要想发家致富比其他地方更加艰难。在艰难的环境下,该镇人大代表、樟木沟村党支部书记褚宗新扎根一线,在这片山沟中开辟出一片“致富园”。
在充分摸清村内土质情况和综合考虑地理、气候条件后,樟木沟村决定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为了实现“青果子”变“金果子”的目标,抢抓乡村振兴机遇,褚宗新组织召开全村党员群众会议,确定核桃基地发展地块,并整合村内土地资源,成立新星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带头入股,吸纳60余户农民入股,确定核桃产业专人专管,固定基地常驻用工人员,让村里的“土专家”“田秀才”在专业领域发挥特长。
管好这片“致富园”,关键在技术。褚宗新多次前往省内十堰、宜昌和河南等地考察,拜师取经,同时加强与县、镇核桃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的联系,在整园、施肥、除虫、疏果、调整密度的关键时间节点,邀请技术专家现场指导,实现科学有效管理。此外,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人均包保1块责任田,提升基地管理效能。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樟木沟村,资金是个老大难问题。要补齐资金短板,推动核桃机械化管理,就得向上争取。在摸透相关的产业帮扶政策后,褚宗新多方奔走,借助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力量,争取项目资金近8万元,完善了农用机械配置,规范了田地管理,夯实了基地发展基础。
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生活水平,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褚宗新召集村“两委”成员开会讨论,以土地流转和提供务工机会帮助农民创收,不仅盘活了闲置低收的土地,还极大提高了村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让“黄土地”变成“金土地”。
目前,樟木沟村已陆续建设标准化核桃基地600余亩,基地常驻27名工人,农忙时工人近百人,平均每户增收1.5万元以上,年产值达80万余元。
《襄阳日报》(2022年10月25日4版)
(编辑:刘洋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