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爱华
多数人了解岑参,都是从他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前两句,你正感到塞外风雪交加、寒气割面;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仿佛魔幻一般,你顿时又觉得南国鲜花盛开、春意袭人。冰冷的雪花和温暖的梨花,两种物理性质迥然不同的东西,硬是被诗人神奇的笔融为一体,带给你的是两者象征意义上的共性:蓬勃的生机、壮阔的气势和铺天盖地的声威。
岑参于天宝三载(744年)进士登第后,有两次到西北边陲军中任职的经历,前后共有六年之久。边塞大漠、异域风光,使诗人眼界扩大、心胸开阔,他写下了一系列反映军中将士战斗生活和边疆壮美风光的诗作。他这段时期的作品,多采用七言歌行体,写景则新奇秀拔,抒情则豪放奔腾,善于状难写之景、抒难言之情,不少诗篇运用夸张手法,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他与高适齐名,成了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提出过“江山之助”这一文学创作论命题。要义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襄阳这样一个风景秀美、名胜众多的内地城市,岑参也写了不少诗。这些诗和他的边塞诗的面貌迥然不同,单是体裁上,它们都不取诗人擅长的句式节奏自由、音韵富于变化、风格铺张扬厉的歌行体,而是清一色的规整五言律诗:
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
岑参
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
求凰应不远,去马剩须鞭。
野店愁中雨,江城梦里蝉。
襄阳多故事,为我访先贤。
此诗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是上元二年(761年)岑参在虢州刺史任上所作。一个王姓主簿(掌管文书印玺的官职)要去襄阳成亲,诗人作诗送行兼表祝贺。起联的“六月”点明送行时间,“三星”指参星,《诗经·唐风·绸缪》中“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写的就是吉星高照,正宜婚娶。诗人借此吉祥语致贺,表达对新郎迎娶新娘的贺喜,这是善于用典。同时,“三星”与“六月”,同“襄山”与“汉水”自然成对,可谓即事即情。
颔联说,你这趟娶亲的路程应当不远,但此去的快马还是要扬鞭兼程,走快一点。这完全是体会到新郎此刻的心情,用了略带打趣的笔墨。这里的“求凰”,又是男子求婚的典故。乐府琴曲《凤求凰》,据传因司马相如求卓文君诗中有“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句而得名。诗人此典的借用,不仅于情事上恰如其分,而且在对仗上以“凰”对“马”,形成一个精致的动物对,此等律诗技巧令人佩服。
颈联为悬想之辞,设想王主簿有可能中途遇雨野宿,为耽搁行程而发愁;而他一心想圆的江城(指汉江边的襄阳)鸳梦,会不会被蝉声所惊扰呢?蝉鸣是为求偶,娶亲路上梦里听到求偶的蝉声,情何以堪!这种臆想中的写景,也能暗示性地传达主旨,不能不令人叹服。
尾联说,襄阳这地方有着太多的历史“故事”,你去后完成了大喜事,顺道替我拜访一下那些著名的“先贤”吧!到此完成题意,圆满结篇。
2
送襄州任别驾
岑参
别乘向襄州,萧条楚地秋。
江声官舍里,山色郡城头。
莫羡黄公盖,须乘彦伯舟。
高阳诸醉客,唯见古时丘。
这又是一首送别之作。不过,这次被送的任姓官员,不是去娶亲,而是去做襄州别驾(州刺史的佐官)。起联入手擒题,点明被送者目的地是襄州,送别季节是萧条的深秋。
以下都是对赴任者到襄州后的想象和叮嘱:你去后,在襄阳城的官舍里,就能听到城外汉江的涛声;你登上襄阳城头,就能欣赏到城南诸山的翠色。你不要羡慕东吴那个官至偏将军(与别驾类似的佐官)的黄盖(就是甘愿挨周瑜打的那位),你还是要学学东晋的袁宏(字彦伯),乘舟咏诗岂不更惬意潇洒!习家池(又称高阳池)古今不知有多少于此酣饮的“醉客”,现在不是只能看见古人的坟丘吗?言外之意,是劝对方珍惜在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的任职机会,多多寻幽访胜,过上诗意的宦游生活。
从颔联和尾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襄阳的山水地理、名胜古迹是多么熟悉;而颈联的对仗,更令人叫绝!说老实话,笔者在没读岑参咏襄阳的这些诗以前,以为他就是歌行体写得好,真没想到他律诗水平也如此之高。黄盖字公覆,诗人把表字中“公”卸下巧作拼嵌,使其成为表敬称谓;“盖”字双关,既指本名,又借指官员车乘的顶盖,如此“黄公盖”与“彦伯舟”便成绝妙之对,其中“公”与“伯”为名称对,“盖”与“舟”为器物对,字字工到极致。杜甫律诗中为人惊艳的对仗手段,也不过如此。
3
岑参还有首送人的诗,叫《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尽管其中有不少直接写襄阳名胜的佳句,如“不厌楚山路,只怜襄水清。津头习氏宅,江上夫人城”等,但限于本文篇幅,也只能割爱了。因为这还是首送人赴襄阳之作,读者不免会起疑,怎么都是他送别人赴襄阳?他自己就没来过襄阳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与鲜于庶子泛汉江
岑参
急管更须吹,杯行莫遣迟。
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
日影浮归棹,芦花罥钓丝。
山公醉不醉,问取葛强知。
闻一多先生有唐诗研究的开拓性著作《唐诗杂论》,他在书里对岑参诗进行校读中,认为此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岑参入蜀任嘉州刺史一职时途经襄阳而作。
这真是一首声色并作、情景交融、快意淋漓的好诗!
诗人与好友鲜于庶子(姓鲜于,做过东宫太子的右庶子),泛舟于襄阳城边的汉江之上。船上急管繁弦、乐声悦耳,诗人说还要吹奏得更热烈些,因为这可以助他们的酒兴,举杯劝酒的频率可不能迟缓下来。接着进一步渲染:杯中的酒洋溢着琥珀样的红光,江中的水又呈现出琉璃般的碧色。这些好乐、好酒、好水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诗人与朋友泛游汉江的好兴致。其中“红”与“碧”的颜色词对,“琥珀”与“琉璃”的联绵词对,又是诗人在快意炫耀他的对仗手段了。
接下来由舟中之况写到江面之景:日光下,浮动着满载而归的渔船,岸边芦花丛中悬垂着钓鱼的丝线,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身处此景此境,诗人想到了那个在襄阳因喝酒而出名的“山公”,说是要想知道山公喝醉没喝醉,只有问跟随他的部下爱将葛强才能知道。《世说新语》记载山公醉饮,曾引民谣“举手问葛疆(通‘强’),何如并州儿”,这里巧妙化用,比拟自己。那么,诗人自己到底醉没醉呢?只有天知道了。援古譬今,含蓄地透露出酒至酣畅后的余兴,整首诗余音袅袅,让人回味不已。
宋代的陆游,说自己从年少时就特别喜爱岑参的诗,后来,每当喝醉时,不能看书,就总是让孩子们吟诵岑嘉州的诗给他听,直到酒醒或睡熟才罢休,还有“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的极致称赞之语。这虽然是陆游的个人偏爱,但这种偏爱确实出之有由。
《唐才子传》也说,岑参“超拔孤秀”“诗调尤高”,这绝非溢美。
读多了岑参新奇雄壮、气势磅礴的歌行体,再读他咏襄阳的这些律诗,你便会有一种意外的惊喜。
移开他歌行体诗过于夺目的聚光灯,我们才发现,原来他的律诗也如此抢眼!
《襄阳晚报》(2023年1月11日9版)
(编辑:罗安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