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爱华
1
“司空”是复姓,源自古时官名。周朝设冬官大司空,为六卿之一,掌水土营建之事,后世子孙遂以此官职为姓。在唐代,工部尚书也通称为“司空”,刘禹锡就曾向李司空的歌妓赠诗,留下一段风流佳话,还留下一个著名成语——司空见惯。因姓氏稀罕,唐代姓“司空”的文学名人,值得一提的也就两人:
一位是晚唐著名诗论家、诗歌美学名著《二十四诗品》作者司空图,另一位就是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
司空曙在大历、贞元年间虽享有盛名,但其行迹见载于史籍的并不多。好在他结交广、朋友多,我们从他的诗以及他朋友的酬唱诗中,能大致勾勒出他的经历。
司空曙自幼即有文才,天宝年间曾赴京应试,但最终落第。在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他避难南方,饱尝流离之苦。后来谪迁荆楚、入幕西川。丰富的经历,加上多愁善感的天性,使他那些行旅赠别的诗作,写得情词悱恻,哀婉动人。
司空曙何年举进士,何年登上仕途,均不可考,但可以确认的是,在大历五年(770年)前后,他已官任主簿,后又转任拾遗,这都是同他过往密切的诗友在诗中透露的信息。他们在唱和中往往要互称官职,这就有了诸如“忆司空曙主簿”“兼呈司空曙主簿”“赠司空拾遗”“寄司空拾遗”等诗题。整个大历年间,经常与司空曙交游酬唱的有卢纶、李端、崔峒、钱起等人。这些人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
2
论者一般公认,司空曙的诗,要数行旅赠别一类最为出色,他不少为人称道的代表作,都在此列。他擅长的诗体,是五言律诗。他有一首与襄阳有关的诗——《送鄂州张别驾襄阳觐省》,正好就是送别朋友的五律:
苍苍岘亭路,
腊月汉阳春。
带雪半山寺,
行沙隔水人。
王祥因就宦,
莱子不违亲。
正恨殊乡别,
千条楚柳新。
别驾是州刺史的佐官。诗题中的张别驾,名迹不详,当是司空曙的朋友,在鄂州当官。临近年底春节,张别驾要回襄阳老家探望双亲(觐省),诗人便以诗赠别。
首联先以“岘亭”“汉阳”等特定名词,指出张别驾将适之地——襄阳,以“腊月”点明回家探亲的时间,以“春”字暗示这一年立春早,在岁尾腊月。这里须着重讨论一下“汉阳”一词的使用,按狭义概念,襄阳城应在汉水之南,即“汉阴”,但唐代的襄阳(行政区划名襄州)所辖范围,主要还在汉江以北,即“汉阳”,故此处是以“汉阳”泛指襄阳。若问:何不直接写成“襄阳春”?答曰:此为律诗“三平尾”之禁忌所不许。那写成“汉阴春”不行吗?“汉阴春”固然合律,但从“春”字所含明亮、温暖之意着眼,“汉阳春”与“汉阴春”,哪个搭配更自然融洽,哪个会有违和感,细细品味,自会领悟。
颔联是对张别驾一路旅程艰苦跋涉的悬想。寺居山腰,犹带残雪,透出清冷之状;人行沙渚,隔水问津,可见行旅之辛。这一联全由名词性短语组合而成,不用一字形容便境界全出。司空曙很善于运用这种白描手法,他的名作《喜外弟卢纶见宿》中脍炙人口的一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也是不作任何雕琢,只是把树与人简单并列映照,那种人与树的共惜,人与人的相怜,那种战乱时代逆旅相逢凄凉而又温热的情味,便溢出字面,见乎言表。这种手法与此诗的“带雪半山寺,行沙隔水人”,可以说出自同一机杼,由此可见司空曙在取境造句上的功力,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
颈联连用两典,来称道张别驾的奉亲尽孝之心。据《晋书·王祥传》载,魏晋人王祥侍奉后母极孝,后母冬天想吃鱼,可天寒地冻无法捕捞,王祥便解衣卧冰求鱼。又据《艺文类聚·人部四》载,春秋时楚隐士老莱子,性至孝,年七十尚著五色彩衣,作婴儿嬉戏状逗父母高兴。这两个著名孝子,都入选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还留下“卧冰求鱼”“戏彩娱亲”两个成语。诗人以此比喻张别驾,很含蓄地称赞了他的事亲至孝,同时也扣合了诗题中“觐省”之意。
张别驾是襄阳人,当时在鄂州,算是异地做官,而司空曙为河北广平人,鄂州之于他更是“殊乡”,所以尾联才说,正当我们为异乡告别而怅恨的时候,眼见得楚地的杨柳,又抽出了一条条新枝啊!以景语作结,而景语亦情语,委婉而又深切地表达了送别时的留恋不舍之意。
3
见柳枝新发而离愁别恨倍增,是因为唐人惯有“折柳送别”习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不忍分别的留念之意。
另一种说法是,柳树特点是“随地可活”,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易活,这是对远行人的美好祝愿。还有一说是,“折柳送别”最早渊源当是《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它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总之,有如此丰赡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杨柳”也就成了诗词中表达“送别”之义一个最常见最生动的“表情包”。
或问:腊月正值万木凋枯,就算立春节令早至,能见到柳枝新发吗?还别说,在诗中写到同样景象的,不独诗人一个孤例。
司空曙之前的盛唐名诗人岑参《江上春叹》诗,就有“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之句。全诗这样写道:
腊月江上暖,
南桥新柳枝。
春风触处到,
忆得故园时。
终日不如意,
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
自笑弱男儿。
司空曙之后的宋代诗人邓深,在《腊月立春》诗中就有“柳条弄色舞轻风,不与寻常岁暮同”之句。全诗这样写道:
柳条弄色舞轻风,
不与寻常岁暮同。
寒气望尘先敛退,
阳和和轫已交通。
菜丝盘玉还充席,
幡字花房正代功。
首迓东皇须痛饮,
可能无句著新工。
而这两首诗,都与送别无关,就是为了写景。
看来,司空曙此诗的“腊月汉阳春”“千条楚柳新”云云,撇开用典、趁韵的原因,以单纯景语而论,也应该有生活的依据。
(《城事周刊》投稿邮箱:2364417017@qq.com)
《襄阳晚报》(2023年1月18日 7版)
(编辑:罗安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