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彭艺唯 通讯员甘延成 田丰
立春拉开了万物复苏的序幕,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感受生活的美好。襄阳古城越发热闹起来,美食摊位前排起了长队,现场制作糖画的手工艺人被热情的游客团团围住,清脆的噗噔儿声此起彼伏……升腾烟火气见证旅游“开门旺”!
游客增多,日子像糖画一样甜
2月5日,襄阳古城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春风盈瑞气、良宵乐团圆”庙会现场,60岁的吴新义忙着制作糖画。
吴新义“以勺为笔、以糖为墨”,画出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这个鱼怎么卖?”“还要等多久才能轮到我?”游客不停地询问着、催促着。吴新义一边回复,一边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勺子在空中“游走”,黏稠的糖稀滴落在钢板上,勾画出兔子的轮廓。趁糖稀还未凝固,吴新义画出兔子的眼睛和嘴巴,粘上竹签。
眼瞅着糖画已完工,在一旁等候多时的小男孩忍不住伸手去拿。吴新义连忙提醒道:“小朋友等一等,等糖画凉透了再拿。”
“传统民俗底蕴深厚,深受市民和广大游客喜爱,我还带了一批学员,专门教他们做糖画。”吴新义说,这段时间到唐城、古隆中的游客格外多,她打算以后到景区做糖画,相信日子一定会像她做的糖画一样甜!
反复打卡,摊主喜迎回头客
入夜,古朴的北街华灯初上,金色的灯带勾勒出飞檐翘角,一幅古城夜游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跟吴新义一样,68岁的王正荣也沉浸在旅游强劲复苏的甜蜜中。王正荣是北街附近的老居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卖棉花糖、搅搅糖。
王正荣的摊位在北街附近的一个小巷里。那些逛完北街、钻入小巷寻找地道烟火气的游客,在看到王正荣的小摊后,会忍不住买一根搅搅糖,跟她聊上几句。“这不是我小时吃的搅搅糖吗,多少钱?来一根!”一位提灯笼的姑娘问道。
“5元钱一根。”王正荣一边回答一边揭开锅盖,用两支小棒在金色的糖稀中搅了搅,黏黏的糖稀牢牢地粘在了小棒上。随着小棒快速搅动,糖稀由金色渐渐变成白色……
“有时候我在岘山文化广场卖搅搅糖,有时候在北街附近支摊,跟南来北往的游客打交道。不少外地游客成了我的回头客。”王正荣说,“其中有一位武汉游客每年都要到襄阳游玩,还不忘到我这儿买搅搅糖。起初我以为他有亲戚住在襄阳,每年过来走亲戚,后来才知道他是单纯过来游玩的。他跟我说,到襄阳游玩,每年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噗噔声声,传统玩具受欢迎
伴随着一呼一吸,玻璃底儿有节奏地起伏着,发出“噗噔儿、噗噔儿”的脆响……“这个绿色的玻璃喇叭是啥呀?”游客们在李大爷跟前,好奇地打量着。
“这是噗噔,有的地方也叫玻璃咯嘣……”李大爷跟游客们介绍起了这款传统的玻璃玩具。
噗噔用玻璃制成,有浅绿色的,有淡黄色的,管口细而长,平底,底面中心的玻璃薄如蝉翼,可发出“噗噔儿、噗噔儿”的响声。
李大爷的老家在河南邓州,过年有看戏的习惯。“看戏的时候可热闹了,台上鼓点铿锵,好戏开锣,台下孩子们围着小贩忙着买噗噔、买瓜子……”上世纪八十年代, 李大爷从邓州来到襄阳,在西街、东门口、北街做起了生意。
今年,北街的游客特别多,李大爷的噗噔,非常受游客欢迎。
噗噔一响,游客就围了过来。“我有一个噗噔珍藏了十几年,没想到朋友到我家玩的时候不小心把它弄碎了!”“小时候我买的噗噔就从来没有完整地走出过北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儿时的往事。
听到这儿,李大爷乐了,他说:“吹噗噔是有技巧的,吹气的时候腹部不要用力,这样吹就不容易吹破了。”
夜色渐深,游客换了一拨又一拨。伴随着兔年旅游强劲复苏后,传统民俗热力回归的欢快节拍,噗噔吹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襄阳晚报》(2023年2月10日9版)
(编辑:刘洋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