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胡媛媛
新春时节是城乡间人员流动的旺季,家人团聚,朋友往来,琳琅满目的“礼”又来了,走亲访友总要随礼,这也是多年来的习俗。很多回农村老家过年的朋友也许都有同感,著名品牌莫名其妙地多出一堆“亲戚”,“康帅傅”“奥利粤”“士力加”“治治瓜子”“六禾核桃”“旺好牛仔”“雷碧”……多款知名商品被“山寨货”仿冒,吃个方便面还得先考考眼力,这种混淆视听、鱼目混珠的现象,使得“山寨货”横行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乡“愁”。
这些假冒伪劣的高仿货,在农村早司空见惯,不良商家通过产品包装与正品高度相似、商品名称“打擦边球”等的方式销售“山寨货”,消费者不仔细查看根本很难发现,容易掉进这些商家的陷阱。
山寨产品具有低价的竞争优势、农村消费者品牌观念和法制维权意识普遍较弱、农村市场相较于城市市场更加分散而监管力量却相对较少等诸多因素,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沃土。看似令人啼笑皆非的山寨产品背后,存在着无数健康和安全隐患,严重扰乱农村市场秩序。
“山寨货”相比正品价格上较为低廉,但性价比不一定高,追求低价意味着很难保障品质。农村人实在,相信吃亏是福,只要没出大事,多数选择息事宁人,严重缺失自我权益的维护,这让不法厂家商贩有了制假卖假的“温床”,所以,在大中城市几乎无所遁形的问题食品,却在农村市场遍地开花。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健康伤害,因此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辨别它的“障眼法”,必要时积极举报维权。
山寨食品企图绕过孕育品牌的艰辛过程,直接以高仿“蹭”正品的影响力,间接损害了正当厂商的合法经营权益,也给正常厂商间的市场竞争带来了负面影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这种不劳而获的行径本该谴责。职能部门要把监管之网撒向薄弱地带,定期检查经销商铺摊位,加大执法宣传力度,加强对山寨食品的生产经营溯源,从根源处杜绝乱象。那些品牌被损害的企业,也应积极维权,维护品牌形象,避免辛苦建立起来的消费者信任、企业声誉等被铺天盖地的山寨产品逐一消磨。
2022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从加强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加强生产经营者权益司法保护、维护诚信公平高效的市场秩序、进一步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四个方面提出30条具体服务保障举措以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和“针尖上的安全”,目的是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进而促进消费以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
山寨产品肆虐农村市场,无论是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对于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推动形成强大国内需求市场都不相称,更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健康成长与高质量发展。对农村食品市场全面“大扫除”,清理山寨产品,让农村消费者享受到有品质有保障的生活,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