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江珊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包含9个部分,第一部分便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再次摆在了重要位置。“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才能稳住百价之基,稳住百姓的幸福感,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时,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稳住“压舱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指示,就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定不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其次,始终坚持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科技的力量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不但要向土地要粮,还要向科技要粮。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更多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通过研究开发粮食科技,用科技手段维持粮食供求平衡,根据粮食市场的平衡状态,适时地采用相应的技术,始终保持科学技术的接续能力。
稳住“压舱石”,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国家的“米袋子”才更丰盈。“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春风拂面,继续在强农惠农政策上发力,再次给种粮农民吃下“定心丸”。同时,文件还强调要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不断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稳住“压舱石”,牢牢把握“三农”人才这一“总钥匙”。产业要靠人才来兴,经济要靠人才来建,“三农”人才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三农”人才,一切粮食生产都停留于口号,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镜中花。“三农”人才往往指的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当今时代要注重职业农民的培养,建设一批职业化农民队伍,让粮食生产走向专业化的道路。首先要加大对“三农”人才的宣传,提升其社会地位,增强其荣誉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建设农村。其次,要挖掘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业能人,打造“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农村广阔的田野大地上,指导农民干、带着农民赚,让农业科技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光发热,熠熠生辉。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大有可为的季节,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上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努力实现全年农业良好开局、粮食稳定增产目标。
(编辑:刘洋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