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二月二,专属于乡土中国的浪漫情愫

2023-03-03 17:53:59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2月20日,人民网刊发《多彩活动迎接“二月二”》一文,指出“二月二,龙抬头”,各地举行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迎接农历二月初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二月二”又叫春龙节、农事节,相对于单一的节日,节气已经体系化,显然更为高级。

传统节俗珍藏着农耕文明密码。二月初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十来一,都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以春龙节为例,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同样,龙也成为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推演着万事万物兴衰的节律。到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如《西游记》所显,龙族处于势衰的阶段,但龙族硬是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倔强、不屈,绝地反击,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节令之美暗含中庸的政治智慧。受清代初期剃发政策影响,汉人以正月不理发来寄托对明朝的“思旧”之情,民间逐渐形成“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共识。为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满清权贵也逐渐认同正月不理发风俗,渐渐放弃过激的剃发政策,留发面积也由头顶逐步扩大到后脑勺。对比同一时期圈地政策的变化、对汉族知识分子态度的转变,不难看出节令之美背后暗含的中庸政治智慧。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古代政治中有“灭人之国,不绝其祀”的政治传统,民间也有“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谚语。再以《三国演义》为例,官方与民间政治智慧完美的构成了相互制衡的两元对立统一的体系,官方好“忠”,诸葛武侯两朝开济出师未捷身先死,民间好“义”,关圣大帝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千秋颂。

犁破闰土耕耘忙全年都是好彩头。“二月二”处在雨水、惊蛰、春分节气之间,时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运肥备耕,播种将始。传说主管行云布雨的“龙”也苏醒过来,降下如油春雨。“龙抬头”代表了农耕时代人们对于应时节令的殷切期盼,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满廪实。时至今日,直接从事农耕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但不少人仍在二月初二这天去理发,让面容与春天同步,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精神头”,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虎虎生威、蒸蒸日上。

农事节,和风煦煦,细雨绵绵,风光独好,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春天无限,孕育着希望,意味着生长。春日播种,方有夏长、秋收、冬藏。“二月二”后,惊蛰接踵而至,大地复苏,绝胜烟柳满神州,时时好光景,处处春风得意!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