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激活“非遗”内生动力,开辟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3-03-03 18:00:22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2月22日,新华网刊发《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文,指出要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激活“非遗”内生动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辟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正当其时。

汲取历史智慧让“非遗”说话。沧海月明,望帝春心,我们在李商隐诗里感受古蜀文明的璀璨夺目。《鳖灵治水》暗含着丛帝鳖灵治水兴蜀故事,戏剧里蕴藏的文化密码填补着正史不足。无数信息向我们昭示着一个科学结论,都江堰可能已经存在4000年。正如余秋雨《文化苦旅》所说:“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都江堰充满灵性润泽两岸沃土成就天府之国、长城横卧北疆等待着一次次被大规模修葺,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的功能定位,昭示了激活“非遗”内生动力的重要意义。正如影片《百鸟朝凤》所述,若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后继乏人。

注重历史传承让“文化”说话。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以楚国鼎盛时期的都城宜城为例,通过非遗普查先后收集到12项传统舞蹈、110多个传统音乐、1种曲艺、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1种,民间故事1000多篇,民间谚语7000多条,民间歌谣20000多行,民歌225首,其他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等10多种。其中,襄阳花鼓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赶象》《兰花筒》《汉江磨调》《邱氏医药》等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更难能可贵的是宋玉故里赋予“非遗”新活力,把非遗保护工作与市场、产业相结合,开辟了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顺应群众期待让“历史”说话。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老河口木版年画把非遗年味带进武汉地铁,让年画重回春节。无独有偶,借助《满江红》影片的热映,开封朱仙镇国际版画基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年画展传承与创新兼备,“点缀”了兔年新春。与年画类似,京剧、脸谱、舞狮、高跷、剪纸、皮影、风筝、糖人、说书等“非遗”顺应群众期待,在文化强国战略推动下,也走向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与之相反,岩画作为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利用之路在世界范围内都显得道阻且长。我国贺兰山岩画同样面临着保护发展难题,凭借现代传媒技术推动岩画“漫游”,打造文创界的岩画“国潮”新宠,我们一直在行动。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悠久的文明传承,不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同样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的印记。保护好各类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非遗”资源,与时俱进激活其内生动力,开辟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铸就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高地,善莫大焉。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