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高新伟
晚唐,皮日休的诗歌和散文成就都比较高。皮日休在襄阳鹿门山隐居了五年左右,他醉卧山林、游赏名胜、结交士人,用精彩的诗文咏赞了襄阳的山川名胜和名人耆旧。
关于皮日休的籍贯,生活在五代至北宋的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载:“日休,先字逸少,后字袭美,襄阳竟陵人也。”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云:“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其实两种说法都来源于皮日休的自述,皮日休在《皮子世录》一文中交代了其中原因——因远祖皮初在晋朝曾为襄阳太守,自唐代开始,皮姓就搬迁至竟陵,也就是现在的天门,但竟陵归襄阳管辖,所以皮日休说“世世为襄阳人”。他在《郢州孟亭记》中也说:“先生襄阳人也,日休襄阳人也。”
隐居苏岭 试艺五年
对于皮日休在鹿门山隐居五年的经历,皮日休在其诗《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内揣庸陋弥增愧》中写道:“携将入苏岭,不就无出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皮日休弃农事,携图书,入鹿门,苦读五个寒暑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他隐居鹿门山的目的是试艺精专,准备科举入仕。
皮日休隐居鹿门山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唐代读书山林之风颇为盛行,许多士人在入仕之前,都有着在山林读书的经历。二是襄阳政治经济地位高,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襄阳属山南道,唐玄宗时又分全国为15道,襄阳属山南东道,一直为道治所在地,有唐一代,襄阳是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沟通南北的大都市。三是鹿门山为文化名山,东汉末年的大名士、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就曾隐居于此,盛唐时孟浩然、王炯、唐彦谦等人都曾隐居于此,鹿门山地处城郊江边,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官宦士人途经登临驻足者甚多。所以皮日休在襄阳鹿门山隐居五年,写下了著名的《鹿门隐书》,还自号鹿门子。
游赏名胜 结交士人
皮日休在鹿门山隐居的五年都干了些什么事?他在《鹿门隐书》序中说得较为详细,要么醉饮,要么游赏,要么学道作文。事实上从他的诗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还干谒官宦、结交士人。皮日休写有《酒箴》《酒中十咏》《春夕酒醒》《酒病偶作》《续酒具诗》等与饮酒有关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饮酒提高到可以存道义的高度,他在醉酒中纵论古今人物,他详细记载了各种酒曲的配料、使用方法和制作程序,他还对饮酒的氛围、心境、场所和器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评点,堪称酒文化的完美阐释。从《酒箴》可以看出,至少在鹿门山隐居之时,皮日休就培养出了卓立于世的性格,性格的成熟是皮日休在鹿门山隐居五年的一大收获。
皮日休隐居鹿门山五年,经常“信马腾腾触处行”(皮日休《襄州春游》),遍游襄阳名胜。为了游赏洄湖和岘山,而在其地建立别业,足见皮日休对游赏洄湖和岘山的钟情。皮日休还游览过习家池、云居寺(也就是现今的广德寺)、隆中、檀溪、张柬之故宅、光武帝刘秀故居,等等。
关于写作,皮日休在鹿门山写得最成功的,也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作品是小品文《隐书》六十篇。
皮日休在鹿门山隐居期间,除了干谒官宦、寻求机遇之外,还结交了一般士人,可考者有李中白、刘永、穆秀才、史拱等人。
咏诵襄阳 追慕先贤
从皮日休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最欣赏的襄阳美景,除了洄湖和岘山之外,就数习家池和鹿门山了。
习家池是东汉襄阳侯习郁开凿的养鱼池,后来成为历代文人游赏宴饮的地方。《习池晨起》这首诗歌,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了习家池及其周边景色,写得有声有色,“十宿高阳忘却回”洋溢着作者对习家池的喜爱之情。
夏日本是酷热难耐的,但是,皮日休的《鹿门夏日》给人们展示的鹿门山,松树桂树遮天蔽日,凉爽宜人,不知不觉就凉爽到了中午,可见居住环境之宜人。作者午睡醒来,出门云游,颇有山简之风范。作者以诗酒为伴,衣食自理,其诗作描绘出鹿门山环境之宜人,生活之闲适。
对于唐代名人张柬之,皮日休在诗中赞誉其德才“巨德耸神鬼,宏才轹前后”,夸赞其中兴之功“既正北极尊,遂治众星谬”,同情其遭遇不公“忽然遗相印”“播迁遂终寿”。皮日休还专门到张柬之故宅去凭吊,写有《襄州汉阳王故宅》一诗,表达了对张柬之立下“柱天功业”,却“不得终身”的愤慨之情。
对于孟浩然,皮日休在诗中,夸赞其诗歌“斯文纵奇巧”,感叹其命运“甘穷卧牛衣”,评价其影响“知者竞欲戴”。王维曾为孟浩然画肖像,挂于郢州一亭子中,遂成名胜,后人称之为孟亭。咸通四年,皮日休途经郢州,受州官郑诚之邀,作《郢州孟亭记》,将孟浩然的文学地位提升到与李白杜甫齐名的高度,足见皮日休对孟浩然的评价之高。
《襄阳晚报》(2023年3月14日 6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