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颗粒归仓,铸牢“百价之基”

2023-05-19 09:33:59 来源:

汉江网评论员张志克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带着期许,带着喜悦,一年一度的夏收、夏种、夏管如约而至。五一过后,西南地区作为夏粮最早成熟的麦区,夏收在此拉开序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粮食作为“百价之基”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是我们的“天职”。

粮食稳则天下安。仓廪实,天下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从大兴水利工程到“以粮为纲”,再从取消农业税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70多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正在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吃上饭、吃好饭的问题。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育种、选种、种植、田管、收割、运输、烘干、储存、加工、食用,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粮食安全需要众人守护。只要人人都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能端得更稳、更牢,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定能一步步化为现实!

粮价稳则物价稳。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粮价是百价之基,稳定粮价增产增收是关键。去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我国物价实现了平稳运行,这离不开“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托底支撑。与此同时,恩格尔系数升至30.5%,食品支出比例不降反增。站在事后理性人角度以从历史眼光看,从古至今,无数惨痛教训,都辩证说明守住粮仓的极端重要性,一旦粮食不足,国家发展就会停滞,人民利益就会受损,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护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恰如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者李悝所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强农必稳粮,粮稳天下安。

种粮者得以受益。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之一。目前我国有2.6亿农户,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迈进了小康社会,可是农民的富裕程度还很低,种地不挣钱,年轻人务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从中国粮食版图的视角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方14个省份中有12个省为粮食净调出省,每年调出两千多万吨,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产区逐步从南方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向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承担重任。到2008年,北方粮食生产已全面超越南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9%和53.44%,南方粮食面积与产量占全国的份额则减至45.21%和45.66%。以农户种养兼业的理性化思维看,一年365天,一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10个月务工赚钱,农业主体地位堪忧。继续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在稳粮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统筹兼顾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端牢中国饭碗是题中应有之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翻阅史书不难发现,粮食的极端重要性无处不在,古代紧张的战争时期诸葛亮发明馒头、张飞发明锅盔解决军需,一旦围城如战国时期驱逐百姓溃敌的例子不胜枚举,安史之乱张巡守睢阳、朱元璋围困张士诚于苏州、太平天国后期南京防御战。即便是繁盛如汉唐,天子移都就食现象仍然时常发生。当前,我们初步实现了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自由,但直播经济催生吃播催吐引流等浪费粮食的现象仍然值得警惕。

如果说回家收麦是一种聚首,也是对无私馈赠土地的感恩仪式,更是对勤劳致富者的心灵治愈,那么麦收天团则是整个民族最美的图腾,每年中国三农发布“麦收天团”都会如准时的信风,历时40天,行程3000公里,跨越数个省份连续直播麦收盛况。与此同时,数十万计的联合收割机“当代麦客”似候鸟一样坚持不懈,由南向北依次移动作业,践行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铮铮誓言。让我们从田间到餐桌全流程节约粮食,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做起,争做保障粮食安全的“排头兵”,让“颗粒归仓”“光盘行动”成为最强的全民共识,为铸牢“百价之基”汇聚起磅礴力量。

(编辑:刘洋 审核:王雨婷)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