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红云和她的学生们
编者按:
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关键词是“故事”。刚刚带完毕业班的老师在看到它的那一刻,会想到什么?高考结束后,本报记者立即采访了几位老师,一起来听听他们与学生的动人故事。
襄阳四中英语教师刘红云:
一声“儿子”改变了他
□全媒体记者张丽 通讯员张德平 文/摄
襄阳四中英语教师刘红云今年59岁,已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7年。她本可以在55岁时退休,却因为真心热爱教育事业,仍坚持站在讲台上,一站又是4年。
粗略算来,刘红云带过了数千名学生。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师达、2012届湖北省文科第一名吴戴维等都是刘红云的学生。可是,在她向记者讲述的故事中,主角是当年的“问题孩子”。她认为,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鼓励。
学生小李(化姓)是刘红云带的2000届学生。小李特别调皮,当其他同学还在教室上课时,他却到操场踢足球,上早自习时故意迟到,常常跟老师产生摩擦,有一次甚至因为打架,差点被学校开除。
“他的种种行为,其实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刘红云说。有一次,小李到刘红云办公室问问题,在给他讲完题目后,刘红云苦口婆心地说:“儿子,你要是能管住自己,认真学习,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刘老师喊我喊儿子了!”回家后,小李开心地跟父亲说。后来,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格外认真,考上了大学建筑类专业,现在,小李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刘红云有个微信公众号“红姐说说”,里面记录了她生活的点滴。一位网友留言说:“这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和欣赏您的原因!刘老师,您能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这是孩子们一生的幸运。”
“在这个岗位上,我享受着教学的乐趣,享受着和学生们交往的乐趣,享受着学生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时的乐趣,享受着他们结婚时给我发请帖的幸福,享受着他们的下一代继续接受我的教育,喊我‘老师’的快乐……”
2021年,刘红云曾得了胸腺瘤,待手术后,她又回到了讲台。送走这届高考生后,刘红云不准备退休,她说,她还要再干一年,继续享受讲台带给她的快乐和幸福。
襄阳市致远中学英语教师王璇:
“我在北京等你!”
□通讯员王业铁 全媒体记者王世翠
“王老师,你就写,‘我在北京等你!’”
“好,咱们北京见!”
6月9日下午,高考结束,学生们围在王璇身边,让她写毕业寄语。
王璇是襄阳市致远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也是一名军嫂,丈夫一直在北京。结婚以来,夫妻二人一直过着分居两地、聚少离多的生活。2022年6月,王璇收到了一个消息:她符合军属随军政策,可以办理随军手续,去北京和丈夫团聚。
当身边的家人、朋友以及学校的同事和领导们都为她感到高兴时,王璇却犯了难。她带的两个班级马上就要升入高三了。
犹豫再三,王璇决定再等一年,等把这届学生带毕业了,她再去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情绪,王璇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学生们。
“没有什么事比这些学生们的学习重要,现阶段就是要做好当下的工作,以后的事以后再说。”高三的工作繁忙而辛苦,在忙碌的工作中,王璇把“去北京”的事情抛在脑后,跟所有班主任一样,起早贪黑,不辞辛苦。
可不知谁走漏了风声。一天,一个学生突然到办公室找王璇,问道:“王老师,我听说你马上要去北京了是吗?你不会不教我们了吧?”说着说着,这个学生的眼泪掉了下来。
王璇拍拍她的肩膀,轻声说:“谁说我要走了,你们单词都还没背完呢,放心好了,我哪儿也不去!”此后,为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她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态:“大家不要担心,老师哪儿也不去,会一直在学校陪伴你们!”
在王璇的陪伴和守护下,学生们终于迎来了高考,迎来了依依不舍的毕业季。王璇要去北京的事情,在高考结束后还是被学生们知道了。
“王老师,那你还回来吗,我们以后回来看老师,是不是见不到你了?”“王老师,你给我们写个毕业寄语吧,我们想留作纪念……”于是,大家把王璇围了起来。
一瞬间,学生们对老师道不尽的感谢,老师对学生们未来的期望,都化成了那句“我在北京等你”。
襄阳五中 退休教师胡容兰:
心中有爱 眼里有光
□全媒体记者余子威 通讯员唐家友
“我不喜欢语文,也不在意语文成绩。但是胡老师,您教我以后,我发现语文也挺有趣的,我喜欢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6月11日,一名高中毕业的学生将感谢信和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送到了襄阳五中语文教师胡容兰手中,向她致以诚挚的感谢。
胡容兰二十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在铁路学校工作,于1999年调入襄阳五中,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0余年的老教师,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我一直用心做一个‘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老师。”胡容兰说。
胡容兰有一本特殊的教案——学生的学业档案,上面记录了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考试中的得分情况以及简短的评语。
“教育工作一定要过细,家长相信我,把孩子送到我手中,我要对每一位孩子负责。”胡容兰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前不久,一个20多年前教过的学生找到我,向我表达感谢。”胡容兰回忆,那时,她刚进入襄阳五中工作,这个学生总是调皮捣蛋,心思不在学习上。在了解清楚这名学生的情况后,胡容兰对他“当头棒喝”、使之醒悟。后来经精心教育,这名学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如今已成为某企业高管。他向胡容兰表示,当时,他年少不懂事,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在人生中的关键阶段,遇上一位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的老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依然会找胡容兰分享他们的喜悦。“我很开心学生在毕业后还来找我聊天,他们喜欢跟我分享他们的故事。”
胡容兰常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最大的乐事。醉心于教育的她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为自己34年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也获得了“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师要成为一束光,不断照耀学生,也许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点亮了一个孩子前行的道路。”胡容兰说。
《襄阳晚报》(2023年6月13日9版)
(编辑:杨淑雅 审核:黄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