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扬百舸争流“帆”,助端午节焕发时代气象

2023-06-22 12:24:21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6月14日,襄阳日报客户端刊发《襄阳来了好多“龙”!》一文,指出今年“东津杯”襄阳龙舟邀请赛将于本月23日-24日在东津唐白河畔举行,已有襄阳各县(市、区)代表队、“襄十随神”城市代表队、汉江流域相关城市代表队等34支队伍报名龙舟赛。粽叶飘香,百舸争流,赋予端午节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如龙舟邀请赛、《端午漫画:秦国狐狸和楚国熊猫的燃情Story》《文物里的端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端午节焕发新气象。

“门前艾蒲青翠,吊祭江诵君赋”,又是一年端午到,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挂香囊,龙舟下水喜洋洋。体悟端午传统民俗,品味传承厚重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赓续民族血脉,同绘华夏愿景,恰逢其时,正当其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以历史悠久的端午节为例,上古先民始创,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经过漫长的积淀,端午安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情的祝愿,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节日是弥合社会的催化剂。站在改革开放45周年的坐标上回望,快速发展的社会,离不开再共识的家国认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传统节日犹如一条纽带,连接历史最深处,如根似魂。农历四月廿六为炎帝华诞,6月13日癸卯年拜谒炎帝神农大典在湖北随州举行,海内外嘉宾代表齐聚烈山,拜谒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其德巍巍,遍尝百草,其功赫赫,始作耒耜,开创了璀璨的中华农耕文明,引领着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炎帝、黄帝、蚩尤初创之功,凤、龙、狐图腾崇拜,屈原、曹娥、伍子胥昭示的忠、孝、勇精神,让人们对传统节日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传统节日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东津杯”襄阳龙舟邀请赛,扬百舸争流“风帆”,从筹备角度看,文化感、仪式感、参与感、氛围感俱佳,将深厚悠长的楚文化和中华传统龙舟文化完美结合,让端午节焕发时代气象。今年以来,东津新区锚定“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发展定位,立足建设智慧韧性宜居美丽城市的目标,高效推进项目建设,龙舟大赛为东津增添了又一道风景线,对打造品牌、提升形象,增添人气、带动经济具有独特作用,放眼未来,受汉江馈赠的东津,龙舟具有集体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优势,必然会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湖北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翻阅史册,“曾国与楚国”恰如“鲁国与齐国”是历史相似性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再加上开浪漫主义文学先河的屈原、楚辞集大成者宋玉、高呼“我本楚狂人”的李白,直抒胸臆“襄阳好风日”的孟浩然,无数的楚文化大家如璀璨的珍珠一样,闪耀在浩瀚的夜空;龙舟文化与楚文化高度吻合,述说着奋勇开拓的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近年来,从惠游湖北到云游湖北,传统节日嵌入楚文化“IP”,楚语楚声歌楚辞,借助屈原、宋玉等名人影响力,进一步丰富了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和经验。  

展望明天,正如赛事主题曲——襄阳版《龙的传人》“襄阳的东方有一座城,它的名字就叫东津”一样,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古城墙、护城河、鹿门山等襄阳特色地标凭借超燃的rap焕发新生、重放光彩,打造出了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精品佳作。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东津杯”襄阳龙舟赛,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端午民俗活动,在深度挖掘端午文化内涵、描摹历史风貌基础上,主动适应现代都市圈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创新视听呈现,吸引人们广泛参与,必将收获襄十随神“朋友圈”持续点赞共鸣。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编辑:张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