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不能让恶意“薅羊毛”成为风气

2023-06-22 12:25:55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韩元元

近日,浙江宁波鄞州公安通报了一起“空套”政府消费券的诈骗案件,抓获涉案人员102名,涉及非法套取的政府补贴数额达655万余元(6月5日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临近“6.18”,“薅羊毛”又成为热词,但要拒绝这种违法性质的“薅羊毛”行为。

“薅羊毛”泛指消费者利用商家的打折优惠规则,获得更低的购物价格,达到省钱的目的。如今,“薅羊毛”已成为一种消费习惯,抵用券、折扣券、积分兑换、购物红包、满减优惠、转发赠送等各种方式花样百出,消费者也乐此不疲。

合理利用规则的“薅羊毛”不仅无可厚非,还值得鼓励,这是消费者和商家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但利用规则漏洞以远低于正常价格购买商品就有违公平交易的原则,如果给商家造成巨大损失,还会破坏良好的市场环境。去年7月,钱江晚报报道的“1元2杯椰云拿铁”事件中,由于大量网友参与“薅羊毛”,瑞幸咖啡损失巨大,不得不关停门店,也间接损害了其他消费者的权益,只有“薅羊毛”者获得了利益。

近年来,部分网友把“薅羊毛”当成了“发家致富”的新路子,还有人组建“薅羊毛”的粉丝群,互相分享“薅羊毛”甚至“白嫖”的经验,从找漏洞到下单,从申请退款到投诉索赔,均具有详细的教程。一旦有人找到商家失误或规则漏洞,并通过粉丝群分享,“羊毛党”们便一拥而上,极短时间内就给商家造成巨大损失,破坏力极大。2021年,“元气森林”被十几万用户同时“薅羊毛”,最大的订单竟然4万余箱,商家因此损失几千万元。刚刚过去的“六一”期间,多则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白嫖”表演服的新闻引发热议。这种利用商家失误或规则漏洞恶意“薅羊毛”的行为,超出了道德底线,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不利于诚信社会的建设。商家的正常经营被破坏后,必然会影响服务水平,最终受害的是普通消费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部分“薅羊毛”行为已经超出违反诚信原则的范畴,属于违法犯罪。2021年,北京日报曾报道,几名大学生因利用肯德基客户端点餐APP和微信支付系统之间的技术漏洞“白吃”,造成肯德基损失20余万元,被上海市徐汇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本次鄞州警方破获的“空套”政府消费券的案件,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是更严重的违法行为。

如何避免恶意“薅羊毛”的事件发生?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平台、商家应制定更合理的规则、更完善的制度,堵住漏洞,扎好防止被恶意“薅羊毛”的篱笆。另一方面要加大“空套”“白嫖”等诈骗型“薅羊毛”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法行为,对不法分子要依法严惩。同时,加强相关法律和典型案件的宣传,让消费者清楚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做到合理消费、合理省钱、合理获利。

遏制恶意“薅羊毛”的不正之风,广大消费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蝇头小利破坏诚信规则,必然会受到反噬,只有尊重商家合法权益,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推动疫后经济加快复苏,进而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编辑:张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