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朱昊天
“老年代步车”,网络俚语俗称为“老头乐”的三(四)轮小型电动车,因其便宜的价格、方便的操作,且简单办理电动车牌照后就能上路行驶。在各大城市,尤其是各县城里,老年驾驶员们“横行霸道”,基本不顾各类交通安全规范,随意变道、乱闯红灯等等,在各地造成了极高的安全隐患。如何解决“老头乐”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愈发成为全国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一件“头疼大事”。但正所谓“存在即合理”,面对“老头乐”这一客观存在的市场产品,不能一味地靠行政命令强制禁止,而是要从柔性执法、市场供给等多个层面,兼顾民生、发展、市场等多个因素,实现市场层面的逐步平替淘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任何一个市场产品是平白出现的,在其背后,必然有着客观的市场需求,这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消失的。“老头乐”作为一种市场供给,正是在我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由一大批老年人的交通服务需求所催生的,体现的正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老年人对交通出行的需求与个人实际收入无法消费低端代步车辆的矛盾所导致的一种消费降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治理“老头乐”产生的社会问题,决不能一禁了之、一罚了之,行政命令能够在一时起到规范城市秩序的作用,但绝不可能凭空解决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在看待“老头乐”问题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思想上把解决老年群众的交通服务需求放在第一位。在短期内可采取一定行政手段,规范老年代步车的使用限制,但若想根治这一顽疾,就必须从市场供给的层面,思考如何培育更安全、更符合规范的老年代步车以及相应的行驶资格证考试、道路行驶规范制度等。
以执法手段和行业监管这种“治标”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解决当下“老头乐”在全国各地造成的严重交通隐患,但在具体执法时,务必要采取“柔性”方法。
在大城市里,大部分老年人驾驶“老头乐”上路只是为了选择一个经济适用的出行方式,在政策禁令出台后,可随时替换代步工具。但在社会公共交通服务薄弱、基本没有公交路线的中西部广大山区县城里,存在不少老年群体甚至中年群体,利用“老头乐”提供低廉的载客运输服务。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头乐”服务市场,一旦轻易一刀切式地取缔,就会造成相当数量的中老年再就业群众面临失业问题,从交通问题上升到民生问题,极易引发大规模社会舆情。
对待“老头乐”的执法监管难题,决不能全国、全省甚至全市范围内搞一刀切,而是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在大城市和核心市区里,可以在监管方面稍微严格一些,推动老年人群体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而在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县城,则要以劝导为主,可采取划定老年代步车可通行范围等方法,先让“老头乐”远离县域交通的主干道,尽可能取得民生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平衡。
推动产业升级,以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治本。一方面,参照最近电动车下乡的诸多政策,可考虑由国家层面,政策鼓励东部头部电动车企与中西部低端代步车生产企业合作研发万元以下的物美价廉老年电动汽车,再由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优化“老年驾校”方便老年人考取自动挡驾照,辅之以旧有的老年代步车以旧换新优惠,逐步用规范的老年电动汽车平替掉老年代步车。另一方面,要从寻求改善人民群众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如提高社会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扩大老年人持“老年卡”可免费乘坐的交通工具范围、扩建中西部山区县公共交通路线等等,甚至可以在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尝试建立起地方公交国企管理的公共电动三轮出租车,既能雇佣家境困难的中老年群众再就业,也能为全面淘汰老年代步车后的中西部老年消费者们提供更丰富的公共交通产品,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针对“老头乐”市场,除了倒逼企业提档升级、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消费升级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引起市场主体的思想重视,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比如,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突飞猛进,针对低中高三档消费市场均推出了安全性、实用性俱佳的产品,中国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但在这个全球最大市场里,老年群体却无法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代步工具,最终只得选择“老头乐”。老年消费者们并非不知道“老头乐”安全性差、质量不过关,但由于市场缺乏足够的同类型产品,最终也只得购买“老头乐”以满足交通出行需要。这里所体现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目前各大市场对老年消费者的忽视。
随着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的日渐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也必将被摆上台面,有需求自然就会产生市场供给,有供给就会创造就业和收入。当前,针对老年消费群体的市场远没有得到满足,如能以市场手段,逐步淘汰以“老头乐”为代表的一批低质量产品,不仅能够满足老龄市场的各类需求,更是能够利用这一潜在的、庞大的市场,发展出一系列新兴产业,从而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双重进步。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