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6月5日,人民网刊发《书写多彩的生态答卷——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倾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一文,指出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国陆域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覆盖重要生态区域。受惠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我们享受着美丽中国生态福祉,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携手并肩行动起来,践行低碳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放眼世界历史,生态与文明兴衰呈正相关趋势,湮没在悠久漫长人类活动中的玛雅文明、楼兰文明,曾经断层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不胜枚举。回望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虽受寒暖气候影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偶有矛盾冲突,但交流、学习、互鉴、融合始终是主流。展望未来,中外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雄辩地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时间的坐标记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以光伏发电为例,2017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欧盟总和,2022年气候峰会上中国明确表示绿色发展的关键是“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2050年中国近四成发电量将来自光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时,启蒙思想家用务实世俗的儒学对抗虚无缥缈的神学,形成了持续漫长的中国热,那么今天务实仍然是我国哲学的基本品格。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关切上承天人合一精神,下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实践。恰如科幻影片《熊出没·重返地球》《独行月球》《流浪地球》所述,中国无论在时空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都自觉承担起了自身的使命,愚公移山,生生不息。愿影片《美人鱼》所畅想的“人类与鱼族和谐共生”图景永存。只有我们每个人增强环境、节约、生态意识,践行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进而携手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勇当低碳生活实践者。德不孤,必有邻,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工业时代,人类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而如今,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工业文明之后全世界必然的选择。大到国家视角,神州大地处处积极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书写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多彩答卷;中到地方落实,汉江十年禁渔、持续向长江放流鱼苗、荆楚生物多样性探索、“无车日”倡议;小到个人层面,从拒绝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采购低碳环保产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种一棵树、少抽一支烟,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等小事做起。积极推进绿色消费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仁义礼智,不言自明,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行星是地球,她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浩渺的海洋深处,弱小的鲱鱼,靠着体积最大达4立方公里的超大鱼群体量才得以存活。同样,我们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让生态画卷舞动青绿,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生态连着你我他,保护环境靠大家,践行低碳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一直在行动。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