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和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服务群众、解决纠纷的第一线,处在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承担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在政法工作乃至社会治理的整体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
近年来,我市法院系统充分重视并有效发挥人民法庭解决纠纷第一线的重要作用,坚持服务、平台、资源统一下沉,坚持“五位一体”全面聚焦,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人民群众公平正义诉求有效解决,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聚焦主责主业保障民生权益。依法审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征地拆迁合同纠纷、环境资源、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等民生案件,为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挽回巨额经济损失,有力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继承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立足当事人农忙、工作及行动不便等实际情况,打造“车载流动法庭”,深入村居社区、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服务,实现群众解纷零距离。南漳法院东巩法庭“法官背着国徽去开庭”小视频获百万人观看点赞,襄州法院伙牌法庭精准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法院第三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聚焦诉服机制优化诉讼服务。建立人民法庭直接立案机制,建成以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法治宣传“六大功能”为主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实现人民法庭立案、缴费、退费等功能全覆盖。完善12368诉讼服务热线办理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通办、一号通办的高效诉讼服务。优化特殊群体诉讼服务,升级“指导立案”转型为“帮办式”服务,帮助当事人完成现场立案、查询案件、材料上传等事项。完善网上办理机制,提档升级在线诉讼服务。制定《襄阳法院在线诉讼服务流程规范(暂行)》,统一网上立案配套工作流程,安排专人及时进行审核。协调银行开通网上缴费、退费渠道,切实解决当事人在银行和法院间来回跑路问题,实现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深度运用人民法院“收转发e中心”,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诉讼材料的统一接收、统一扫描、统一云柜转交和电子送达。
聚焦专业审判服务行业治理。针对金融、旅游、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类型化特点,加强专业化法庭建设,推行类案集中管辖,提高纠纷化解专业化水平,实现“审理一片、指导一片、引领一域”的良好效应。目前,全市法院共设立金融、家事、道交、旅游、知识产权等专业特色法庭22个,与银保监局、工会、工商联、房产等行业主管部门深化联动协作机制,综合研判基层司法数据,发出“靶向式”司法建议,帮助堵塞漏洞、化解风险。建立涉企“110”机制、“一企一法官”制度,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其中,高新法院成立自贸区巡回法庭做法先后获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实践案例、全国自贸区典型创新经验案例。
聚焦多元纠纷衔接基层治理。坚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到“有请必到、有问必答、有事必帮、有案必调”,努力将矛盾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建设诉调对接平台,探索“诉前调解+速裁”模式,引入优质调解组织,聘请高素质调解员,有效调解纠纷、高效办理司法确认案件。对接基层力量,主动向党委报告法庭建设和审判工作情况,定期参加辖区党委信访研判会议,派员参与和指导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宜城法院家事案件巡回法庭联合基层干部、妇联、家调委等排查化解家事纠纷,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聚焦法治宣传引导遵规守法。加强普法宣教,利用“12·4”国家宪法日、农贸会、集会等节点,重点选取涉及抚养、赡养、婚姻和相邻纠纷等群众身边易发案件开展以案说法、法治讲堂等活动,实现“审理一件,教育一片,影响一方”的良好效果,有力推动基层社会良性自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发挥司法教育、评价、指引、规范功能,用法律正义引导人民群众向上向善。樊城法院王寨法庭审理的“霸王餐案”入选全国法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案例。
当前,强化人民法庭自身能力建设,优化人民法庭职能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应有之义。今后,全市法院系统将持续深入推进人民法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搭建好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畅通为民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加快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贡献司法力量。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