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陈姿君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墨客沿江观汉水,堂上留取米公神。”短短七言四行,将古城襄阳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刻画得淋漓尽致。穿越千年古今,襄阳城在历史的嬗变中如何找准发展方位从而焕发新生,离不开做好文化传承的“襄”字文章。
文化传承首当其冲的是一个“传”字。释义为“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一座襄阳城,浓缩了半部中国文化史,无论是兵家必争的“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还是以三国时期历史文化为源的古隆中、黄家湾、岘山等,亦或是筚路蓝缕、底蕴深厚的楚汉文化......传统文化灿若星辰,名山景点数不胜数,滋养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说的正是当前襄阳文化传承中必不可少的兼收并蓄,立足新征程,只有将襄阳文化精神血脉从先人手中接棒,才能奔向未来文化繁荣发展的“诗和远方”。
文化传承妙则妙在写好一个“承”字。“承”,突出一个稳稳托住。2600多年的襄阳建城史,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武侠文化、诗词文化、工业文化绵延至今,孕育出襄阳这座城市的浪漫主义和侠义气息,新时代的襄阳人只有稳稳的兜住这些文化的富矿,才能够进一步开采出富有襄阳韵味、独具特色的襄阳文化。王祺扬书记指出:“挖掘和传承好襄阳文化、讲好襄阳故事,有助于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从优秀历史文化里汲取滋养和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不难看出,讲好襄阳故事是兜住富饶文化富矿的重要举措之一,“诸葛亮文化艺术节”“襄阳城520建城日”“唐城八点半”等是近年来努力讲好襄阳故事的生动缩影。迈步新时代,只有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讲出更多更好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襄阳故事。
地域文化传承最终还是要在“襄”字上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提出要求:“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血脉、谱写当代华章”。这句话放在地域文化传承上也是适用的。襄阳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枢纽承载城市,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中扛鼎着重要角色,伴随着经济突围,文化突围则显得更加重要和持久。因此,必须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全国文化旅游资源愈发同质化的大环境下,打造出襄阳特色。利用金庸先生的武侠故事可以构架出宏大的武侠文化擦亮襄阳古城,利用孟襄阳的诗作则可勾画串联出田园诗人的足迹吸引游人打卡,利用北街、唐城夜经济的烟火气可以有效拉动经济文化复苏......只有这些熨烫着襄阳精神、流淌着襄阳血脉的文化利用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将襄阳人民的精气神凝聚在一起,幻化为独特的襄阳符号,才能使襄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熠熠生辉,谱写出属于襄阳的时代华章。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