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岘首无岘尾 有上岘无下岘

2023-08-18 09:39:20 来源:襄阳晚报
城南岘山诸峰图    马军 摄

□方莉

众所周知,襄阳岘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如此名山,却频频被人叫错名字,兹就岘山特别是“三岘”的问题作以辨别。

岘山地名的发展

岘山地名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晋至南北朝时期。岘山作为一座小小的山头,能留名青史,是因为从汉末到两晋,屡次与著名人物相联系。首先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孙坚跨江击刘表,渡过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这是岘山首次在文献中出现,见于陈寿《三国志·孙坚传》。而最终使岘山名扬四海的,是西晋名将羊祜,他从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至咸宁四年(公元278年)镇守襄阳时,爱惜百姓,大行仁政,不但为西晋统一全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深得襄阳百姓的爱戴,襄阳百姓对他的感念尤深。羊祜“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所以他死后,襄阳百姓就在他最喜欢的“生平游憩之所”——岘山“建碑立庙”以纪念他。其后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对岘山的表述也很明确:“(沔水)又径岘山东……孙坚死于此。……羊祜之镇襄阳也,与邹润甫尝登之,及祜薨,后人立碑于故处,望者悲感,杜元凯谓之堕泪碑。”

第二个阶段是唐代,岘山的范围有所扩大,出现了“三岘”的概念。唐代地理学家吴从政所撰的《襄沔记》,将襄阳城西南诸山中的岘山、紫盖山、万山三座山头称为“三岘”。最初的一座岘山为首,称岘首山;紫盖山因居中,宋以后改称中岘山;万山以处汉水上流又称“上岘”。“三岘”概念的提出,使岘山有了岘山和岘首山两个名字。

岘山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许多山峰逐渐与“岘”相联,襄阳市历届政府在恢复岘山文化遗存、开发岘山地理资源中,往往将襄阳城南、城西南诸多山峰进行整体规划,统称岘山风景区。特别是岘山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后,岘山群山更成为一个整体。如今的岘山群山,包括二十余座大小山峰,起于城西十里的万山,终于城南二十余里的百丈山。“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檀溪界其西,岘山亘其南”“汉之广矣中有洲,洲如月兮水环流”,共同构成了襄阳“山、水、城、洲”的宏大而又精致的格局,举世罕见。

逐渐“迷失”的岘山

在岘山地名范围扩大的过程中,作为初始本体的岘山却逐渐迷失。从历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自从唐代“三岘说”横空出世,为了区分三座岘山,人们把岘山特称为“岘首山”。

岘首山的“首”,首先表现在位置的重要性上。它位于襄阳古城南约三公里处,在襄阳城中轴线的延长线上,正对古城南门,这在中国传统建筑学上称作案山,对襄阳城的意义非常重要。

而且,“岘山东临汉水,古今大路”,这个大路就是著名的“荆襄古道”。荆襄古道是古代从中原京都(西安、洛阳等)出发,向南经过襄阳、荆门,到达南方重镇荆州的道路,历史上称为夏路、周道、秦楚道、驰道、南北大道(南道、北道)、南方驿道(驿路)。这条古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我国境内最重要的国道(官道)之一,也是南北方之间最主要的陆路通道之一。岘山处于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又被称为“郡城门户”。

其次,岘首山的“首”也指其为山形之首。从空中俯瞰城西南诸山,我们会发现,岘山广袤数十里,位于汉江边的岘首山是群山的首脑,以此为端点,向西南、西北延展逶迤而成群山。

历代到过襄阳的有识之士也对此津津乐道。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吕履恒登岘首山,在《游岘山记》中写道:“汉水带其北,陂泽环之三面,人烟蓬蓬,中起群峰,拱青如儿孙绕膝下。”百余年后,咸丰年间的顺天府尹蒋琦龄也在其《游岘山记》中认为“兹山回抱郡城,东尽于汉,有首之形”,所以才“不曰岘山而曰岘首”。

然而,在明隆庆年间,文章大家汪道昆来襄阳任知府,他没有经过扎实的考证,轻率地将羊祜“置酒言咏”和羊公庙的位置定在今天的岘石寺处,从而影响后来一大批地方学者和史志,将岘石寺处认定为岘山。吕履恒和蒋琦龄在其游记中都记述了询问岘山却被带到岘石寺处的经历。1983年出版的《襄樊市地名志》也将岘石处标注为岘山。

同时“迷失”的还有中岘紫盖山。唐宋时期紫盖山的位置是明确的,到后来已经不能确指。今天以琵琶山为中岘山,不仅证据不足,而且山体形状、文化底蕴、位置关系等均存在较大疑点。中岘山的确定仍需进一步研究。三岘中,唯一完全保持明晰的是上岘万山,万山的文化源头更早于岘首山,因汉皋解佩、杜预沉碑而著名。

屡被“矮化”的俗称

三岘因其显赫的地位,尤其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咏颂,笔者在写作《襄阳岘山》一书时,就收录了岘山诗四百余首。宋元时期,以岘山为题材的画作也盛极一时,有《读碑窠石图》《三岘图》《岘山秋晚图》等。所以人们称三岘,往往呼以雅称,以尊崇其地位,将岘山呼为“岘首”,万山呼为“上岘”。

但近年来,一些学者研究不细,或受误导,乱改三岘雅称。因为前有岘首山,遂想当然尔,将万山称为“岘尾”;更甚者,再反过来倒推,因有上岘,将岘首山叫成“下岘”。

南齐时,雍州刺史张敬儿(原名张狗儿)在襄阳时,曾欲占岘山,并无知地说:“(羊)太傅是谁,我不识也。”被时人所笑。到今天,如果我们将羊太傅所游的岘首山变成了“下岘”,那就和张敬儿一样了。

吕履恒在发现襄阳人弄错了岘山时,就曾如此讥讽:“以羊、杜之赫赫,岘首之昭昭,而土人不能举其名,况其他乎!”光绪《襄阳府志》的编纂者王万芳在力辨岘山的正确位置和名称后,谆谆告诫,一定要让岘山“分形故居,各还旧目”,把地址理清楚,把名字理清楚,“勿令敬儿笑人”!

《襄阳晚报》(2023年8月18日8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汪晓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