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9月10日,记者了解到,日前,一篇中国人研究蝴蝶的专业论文在德国鳞翅目专业杂志《Atalanta》上发表,文中详细介绍了灰翅串珠环蝶周氏亚种的发现经过。该蝴蝶亚种是以它的发现者、襄阳人周斌的姓氏命名的。
这意味着周斌的新发现以及跟他合作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
孤独的“蝴蝶迷”
周斌,35岁,襄阳某单位职工。
在襄阳的“虫”友圈,周斌颇有名气,原因有三:一是他“玩虫”的时间比较久,至今已经快10年;二是他研究的对象跟别人不一样——以蝴蝶为研究对象;三是他的研究成果较多,他在襄阳发现的蝴蝶品种,比有关资料记载的还多170多种,是襄阳地区当之无愧的蝴蝶研究第一人。
周斌说话慢条斯理,用词严谨,一接触就知道他是搞研究的理工男。
他好奇心强,从小喜欢昆虫,喜欢大自然,遇到感兴趣的东西,能观察半天。
有一次,周斌近距离观察两只蝮蛇的交配行为,一只蝮蛇突然向他咬来,幸亏他反应快,躲过了一劫。
2014年,周斌认识了同为“虫迷”的叶茂。此前,襄阳几乎没有人专门深入研究蝴蝶,叶茂劝周斌要慎重——如果选择专项研究一个地区的蝴蝶,没有志趣相投的人,那会很孤独,但周斌坚持自己的选择。
蝴蝶被誉为“会飞的花朵”,由于其美丽的外观而受到关注,一直以来都是昆虫分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蝴蝶也是生态保护研究的重要对象,在生态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入“虫圈”深似海。自从迷上蝴蝶后,周斌大部分业余时间用于寻找蝴蝶的孤独旅行。
襄阳的“南保谷”,神农架,恩施,云南的西双版纳等生物多样性好的地方,都成为他常去的目的地。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周斌的分类统计和考察记录显示,襄阳地区现已发现蝴蝶370多种,比现有资料上记载的多170多种。
“捡漏”新发现
灰翅串珠环蝶周氏亚种是如何发现的呢?
周斌说,这完全像一个“捡漏”行为。
2018年夏天,叶茂邀请周斌一起去云南“找虫”。因工作原因,他无法脱身,便委托叶茂帮他带一些蝴蝶回来研究。
蝴蝶带回来后,周斌粗略看了一下,没有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目标,便将它们存放起来。
一年多以后,闲来无事,周斌再次拿出这些蝴蝶观察。
结果,他发现有两只被初步鉴定为“灰翅串珠环蝶”的蝴蝶跟襄阳本地的同类蝴蝶虽有相似之处,但从翅膀斑纹、生活环境等方面看又有很大区别。
这引起了周斌的兴趣。他大量查找资料,认定其是灰翅串珠环蝶,但与现有种类有明显区别。
这会不会是灰翅串珠环蝶的一个从未被发现的新亚种呢?
周斌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远在山东一所高校的合作教授。该教授专门研究昆虫,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这位教授看了资料后,给出了谨慎判断。周斌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将相关资料寄给了该教授,请求对蝴蝶进行解剖和DNA比对。
教授的科研项目很多,很忙,但在周斌的持续关注下,去年年底,鉴定结果出来了:确定是灰翅串珠环蝶的一个新亚种。
什么是“亚种”?周斌介绍,种是生物分类学中的基本单元,同种的个体之间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征。但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由于迁徙、环境变化、地质变化等多种因素,同一物种内的不同种群(或居群)之间会逐渐产生差异,久而久之,在进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当差异足够大时,便分化为不同的物种。
而在这个过程中,与原种群相比发生明显分化但还未成为不同物种的种群,便被称为亚种,因此亚种也可以称之为“正在形成中的种”。
该教授及其团队将灰翅串珠环蝶新亚种的发现写成了论文,关于该亚种的命名,根据“发现者命名权”原则,将其命名为灰翅串珠环蝶周氏亚种。
从此,蝴蝶家族中多了一个用襄阳人的姓氏命名的新亚种,而周斌是在蝴蝶命名上的“襄阳第一人”。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灰翅串珠环蝶周氏亚种的发现增加了我国已知的蝴蝶种类,使得我国蝶类物种多样性更加丰富,这对周斌多年的坚持和专注也是一种激励。
周斌说,多年研究蝴蝶,他有很多收获——不仅收获了各方面的大量科学知识,丰富了阅历,最大的收获则是改变了他的一些认知。
“以前,我老是觉得经济发展、城市改造,不可避免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昆虫的生存。”周斌说,对蝴蝶的研究证明,自己的认知有偏颇——蝴蝶种类越来越多,以前很难看到的蝴蝶,现在非常容易看到,而且不少。
周斌科普说,蝴蝶其实就是一类毛毛虫变的,不同的虫吃的食物(寄主植物)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某种植物,就不可能诞生相应种类的蝴蝶。
因此,蝴蝶种类越多,说明植物多样性越好,而这反证了环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襄阳的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好。
“我期待在襄阳有更多新发现。”周斌满怀信心地说,今后,他将逐步拓展考察方式,更多地用相机拍摄、文字记录襄阳生物的多样性,将它们展示给更多人观看,引导大家一起来保护共同生活的家园。
(本文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襄阳晚报》(2023年9月11日5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黄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