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柳絮 全媒体记者余子威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于今年9月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活动主题为“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从我做起。
高盐、高油、高糖饮食是当前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简称“三高”)的罪魁祸首。
怎么做才能科学有效地降低“三高”?如何减盐、减油、减糖呢?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襄阳市疾控中心慢病科主管医师付文磊。
1 “减盐”非小事 清淡饮食最健康
我市于2021年开展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9.13%、糖尿病患病率为9.6%;盐、油、糖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10.31克、38.48克和37.69克;居民对水果类、鱼虾类、奶类等食物的摄入量不足,对油、盐、糖的摄入量超标。
“盐作为百味之首,长久以来占据着人们味蕾的‘C位’。”付文磊表示,“麻辣鲜香”往往意味着食物里油和盐的含量比较高,火锅、鲜汤、烧烤等都有一个共同点——高盐。
长期高盐饮食可导致人们血压升高,增大胃病、骨质疏松、心脏病、肥胖等疾病的患病几率。
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5g,2岁及以下的幼儿要尤其注意,日均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2g。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减少盐的摄入呢?付文磊建议:
一是要清淡饮食。烹调新鲜食材时,要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让儿童青少年从小养成吃清淡食物的习惯。要少吃高盐加工食品,比如泡面、火腿肠、腌酱菜、豆腐乳等。要少吃外卖,少外出就餐,大多数餐馆的餐食含盐量比家庭自制食物高,如果在外就餐,可主动要求厨师少放盐。
二是要掌握控盐技巧。使用限盐勺控制用盐量。姜、葱、蒜、醋、柠檬汁等可以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
三是要选择低钠盐。低钠盐与普通钠盐相比含钠低。低钠盐和普通钠盐的口感相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减盐不减咸”,尤其适合口味难以改变的中老年人和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群。
2 饮食“减油” 为健康“加油”
俗话说“油多不坏菜”,烹调油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且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但过多摄入油脂会增大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几率。”付文磊表示,他推荐成年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不超过25g。
如何科学减少油的摄入量呢?付文磊表示,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烹饪食物,少用煎、炸等方式烹饪食物。使用不粘锅、电饼铛等器具烹饪食物,可以减少用油量。同时,人们可以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来控制用油量。
猪油、牛油等动物性脂肪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容易导致血胆固醇升高,人们应减少动物性油脂的摄入量,适当增加植物油脂的摄入量。在外就餐,要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如炸鸡腿、炸薯条、薯片等。在外购买食品时,要看营养成分表,选择油脂含量低、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
3 “减糖”管住嘴 “甜蜜负担”会更轻
“甜食能让人充满幸福感,但摄入过多的糖分也会给身体带来‘甜蜜的负担’。”付文磊说,糖在口腔停留时间过久会导致龋齿。摄入的糖过多,会增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几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成年人每日糖摄入量不应该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如何减少糖的摄入量呢?付文磊建议:
一是喝水首选白开水,也可以选择一些不添加糖的淡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二是少吃糖果、饼干、巧克力、蜜饯等高糖类零食,可以用水果、玉米、红薯等代替高糖食品。
三是烹饪食物要尽量少放糖。在外就餐应谨慎选择糖醋排骨、鱼香肉丝、拔丝地瓜等含糖较多的菜品。
四是留意食物的配料表,如糖(白砂糖、红糖、黑糖、果葡糖浆、葡萄糖、果糖、蜂蜜等)排在配料表前三位,则表明这种食品的糖含量比较高,应少吃。
“儿童青少年应少喝含糖饮料,婴幼儿应避免摄入添加糖的辅食。”付文磊强调。
《襄阳晚报》(2023年9月11日9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黄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