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朋友 父母该如何引导?

2023-11-07 12:26:35 来源:襄阳晚报

在山东省滕州市龙泉街道中心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调试”用废旧物品制成的“多功能机器人”    新华社 发

□全媒体记者魏崴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朋友。有些家长因此平添了些许苦恼:那个小朋友学习习惯不好,我不知道该不该让孩子和他继续玩?我的孩子见了女同学就害羞,只和男同学玩……那么,家长到底该不该干涉孩子交友?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交友?

适时引导,让孩子少走弯路

王先生(化姓)的孩子即将上幼儿园。最近,王先生发现自己的孩子只和已经认识的小朋友玩。每当有别的小朋友想和他玩时,他都表现得很冷淡,说不想和他们玩。

“我也不知道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我不会强迫孩子接受其他小朋友,但还是希望他能够扩大交友圈。所以,我会经常带他去陌生的地方玩耍,让他多接触一些新的小朋友,希望在我的引导下,他能增强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和社交能力。”王先生说。

刘女士(化姓)的儿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不错,也很自律。“有一次,我遇见了儿子的同学,我跟这个同学闲聊时,让他有空找我儿子玩。没想到,这个同学却告诉我,我的儿子不和他玩。”刘女士说。

回家后,刘女士向儿子询问原因。儿子告诉刘女士,这个同学学习成绩不太好。刘女士告诉儿子:“你可以和这个同学一起玩,妈妈不反对。这个同学目前成绩不太好,但是只要他不在课堂捣乱,不骂人,就可以和他做朋友。”

刘女士表示,自己的儿子对交朋友有自己的认知和标准,这让她很欣慰。不过,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更全面地看待他人,善于发现他人优点。

在采访中,多数家长与王先生和刘女士一样,认为应当适时引导孩子交友,但是也有少数家长认为,家长的意见孩子也不一定接受,没必要让自己那么累。

“适时引导,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还有家长认为,他们更看重孩子朋友的家长的性格,如果家长性格暴躁,会让自己的孩子远离这些性格暴躁的家长的小孩。

“小孩在一起玩耍,闹矛盾在所难免,如果对方的家长脾气暴躁,我真的很担心他们会揍我的小孩。”一位家长表示。

尊重孩子,保持良性沟通很重要

米女士(化姓)告诉记者:“我的孩子10岁。我发现,她在与朋友闹矛盾时,总是先‘低头’。明明不是她的错,她总是先‘服软’。她的小伙伴生气不理她,她还去哄人家。一开始,我觉得是我的孩子性格好,但是久而久之,我真怕我的孩子受委屈。”

后来,米女士告诉孩子,如果与某个小朋友相处不愉快,可以适当与这个小朋友保持距离。但是孩子却告诉米女士,她和小伙伴玩得很愉快,那个小伙伴只是有些爱生气,但两人经常在一起分享学校生活的趣事。于是,米女士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江女士(化姓)说:“不久前,我发现孩子的脸上有道手抓痕,我问他原因,他说是和同桌打闹时,被对方不小心抓的。我知道他和同桌的关系时好时坏,于是我试探着问了下,要不要我出面找他的同桌聊一聊,但是他明确告诉我,他们自己能解决。于是,我不再插手。他们都已经是初中生了,我相信孩子们能自己解决。果然,过了一个多星期,他俩又在一起玩得很好。”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自我判断能力也在逐渐形成。我想,父母在该放手时要学会放手,但是一定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江女士说。

小雪(化名)是一名大学毕业生。高中时,她的一个朋友因心理问题休学一学期。这个朋友回校后,小雪依旧和她走得很近,并经常关心她。小雪的妈妈提醒小雪,不要与她走得太近。小雪的妈妈担心小雪如果说错话,会给这个朋友带来困扰。不过,小雪没有因此退缩。

“作为她的朋友,我认为我不应该在她需要关心的时候袖手旁观。我也能理解妈妈的担忧,我告诉妈妈,我的朋友已经调整好了,我也能够把握好交友边界。最后,妈妈尊重了我的意愿。如今,我和这个朋友都已大学毕业,一直保持着联系。”小雪说。

合理干预,帮助孩子结交真心朋友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除了要倾听孩子的交友烦恼,并加以适当引导之外,还要让孩子有强大的内心,不能因他人的不善言语、行为而产生困惑。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晓晓表示,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要处于第三层次,这一需要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充分展现。人是社会性动物,都有社交的需求,也渴望被爱、被理解、被接受。

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性增强,会更加关注、重视与同龄人的交往。

周晓晓说,交友是每个人的权利,孩子有自由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对孩子交友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外部干预,可以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结交真朋友。但是不应过分干涉孩子交友。家长如果一味用自己的交友标准去粗暴干涉孩子,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被尊重,出现逆反心理,也可能让孩子的交友原则变得功利,让孩子拒绝社交、失去自我。

不一味干涉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家长应该随时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果断“出手”,让孩子远离“毒友谊”。比如,孩子害怕孤独,害怕失去朋友,为了拉近与所谓的“朋友”的距离,一味忍让,盲目模仿、服从他人,从而失去自我意识,形成“讨好型”人格;想融入所谓的“朋友圈”,不惜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气;以自我为中心,言语贬低、打压他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定他人。在这样的交往中,孩子会建立不良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一定会受到不良影响。

一段健康的友谊,能够让孩子身心愉悦,学会尊重,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在交往中应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支持。

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保持朋友交往界线的能力、拒绝的能力、保持独立自我意识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迷茫,一些困惑。要给予孩子一些时间、空间,尊重孩子,陪伴孩子,做有分寸感的父母。

市炎黄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山表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场外援助”,指导孩子与外界建立和睦的关系,教会孩子关心他人、适当表达善意的方法,更要培养孩子应对冲突的能力。

《襄阳晚报》(2023年11月7日10版)

(编辑:杨淑雅 审核:罗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