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萧雨林 文/摄
“城南习家池,池水清涟漪。”
“清风习池上,落日岘山西。”
“高阳池上酒,岘首山头泪。”
“习池岘首风流远,汉水方城气象雄。”
在襄阳城的名胜古迹中,若论史上人物之风流,景色之雅丽,很多古人都会首推习家池,以至于岘首山都要位列其后。
“习家秋色堪图画”,秋天被很多人认为是习家池最美的季节。为了不辜负这习池秋色,记者于立冬之前约友人重游习家池,对习池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
延续千年的园林文化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是襄阳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被誉为“私家园林鼻祖”。在今天,习家池景区大门后的一方巨石上,刻有“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九个大字,为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所题,可见习家池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习家池的得名,自然与习姓有关。东汉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在此地建造住宅,并效仿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养鱼之法修建池塘,引白马泉水养鱼,之后陆续“起钓台、置庐亭、造泉馆”,在当时成为“游宴名处”。
据文史专家方莉考证,关于习家池最早的文献记载,目前可见的是习凿齿所著的《襄阳耆旧记》,书中记载:“襄阳岘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
此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习家池的地理位置及建筑形制等都有较为详备的记载。正式被称为“习家池”,应是在唐前后。
习家池能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之作,首先要归功于习郁在选址上独具慧眼,他选择了这样一处天然佳境;其次是他的建筑理念不同凡响,最初便营造出山水、园林及建筑相融相成、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可谓“出道即巅峰”,因此才能历千年而不过时,并被许多后世文人推为襄阳名胜之首。如明代刘一儒在《习池聚乐记》中写道:“太和、岘首、鹿门、习池,皆世所传奇崛灵秀、幽邃雅丽之观也,四方怀古好游之士罔不眷然慕之。太和距郡中二百里许,鹿门亦在僻处,岘山则羊侯祠屋之外,莫可纵游,便而可游者,唯习池为最胜云。”
清毛会建也在其《重建高阳池馆记》中称“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习家池在千年沧桑中也曾因各种因素屡遭荒废,经历过多次修葺与扩建。现保存下来并经过重建的主要景点有白马泉、鱼池、芙蓉台、六角亭、溅珠池、半规池、习氏宗祠等。
鱼池是习家池最早建成的景点之一。芙蓉台即钓台,位于观鱼池东北角,于池中用条石砌台,高出池水约两米,周围设有青石护栏。北部以路桥与岸相通,路桥入口处为一小门楼,上书“习家池”三字,为清代所建。池中有一座湖心亭,即六角亭,为重檐六角,斗拱高耸,很像是魏晋高士的峨冠,相传习凿齿曾“临池读书,登亭著史”。池塘西南侧,有两个造型古雅别致的副池,一个如满月,名为“溅珠”;一个为半圆,名为“半规”,为同治年间襄阳知府方大湜所命名。如今,两个小池旁边立有三块清代的古碑,分别为毛会建撰《重建高阳池馆记》,王奉曾的《修习家池记》,以及周凯所撰的《习池四贤祠记》。
今天的习家池,正如毛会建所说,给人以“重开生面”之感——“山亦为增高,水亦为增深,草木亦为增荣,云霞亦为增艳”,其规模及景观更胜往日,不仅是襄阳市民的郊游胜地,也是外地游客的必游之所。
独具魅力的诗酒文化
诗酒文化,可以说是习家池文化中最具魅力的篇章。那个让习家池更负盛名,并让诗酒文化大放异彩的人,名叫山简。
山简(253年-312年),字季伦,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其父为西晋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永嘉三年(309年),山简出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今两湖两广一带)诸军事,镇襄阳。史载,山简在镇守襄阳期间,“优游卒岁,唯酒是耽”,经常是“置酒辄醉”,自号“高阳酒徒”,习家池因此有了另外一个名字——“高阳池”。
习郁建池之初也许并没有想到,习家池会因为一位“酒徒”的形象而更加深入人心。“山公倒载”“高阳醉酒”竟成备受历代诗人推崇向往的一种人生状态。
你看唐代,李白、杜甫、王维、贾岛、岑参等一群全国的顶级诗人来到襄阳后,都在习家池畔赋诗。李白写道:“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王维在《汉江临眺》中为襄阳留下的千古名句是这一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杜甫充满向往地说:“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襄阳诗人孟浩然曾感叹道:“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皮日休则在《习池晨起》中说自己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又过了数百年,欧阳修、王安石、米芾、曾巩等大家也来造访习家池。欧阳修说:“惆怅山翁唤不醒,红日西沉汉江渡。”王安石有诗云:“遥想习池寒月夜,几人谈笑伴诗翁。”曾巩说:“未脱迁球笑山简,更须同上习池游。”
明清时期写习家池的诗文亦是不胜枚举。至于山简醉酒的形象为何会受到历代诗人追捧,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影响深远的史学文化
继山简之后,为习家池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的人,是习郁的后人、东晋史学家习凿齿。
习凿齿(约320年-384年),字彦威,少有志气,博学通达,因在史学上卓有成就而名播后世,著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汉晋春秋》。
据《晋书》本传记载,《汉晋春秋》是习凿齿担任荥阳太守期间,为“裁正”桓温所作,其中尊蜀汉为正统的史学观,对后世的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史料记载,习凿齿曾被权臣桓温辟为从事、西曹主簿,因反对桓温的篡逆图谋,被降为户曹参军,后任荥阳太守,最后解组归里巷。
《汉晋春秋》记述史事起自东汉光武帝、止于西晋愍帝281年间。
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大量采用《汉晋春秋》记载外,后世很多史料中都采用过《汉晋春秋》中的记载。
《襄阳耆旧记》为习凿齿在襄阳所撰,主要记述了襄阳的地理、名士先贤、风土物产、古迹传说。
《襄阳耆旧记》是古代颇有影响的人物志之一。
据方莉考证,《襄阳耆旧记》中所记人物中羊祜、杜预、山简等人的史料几乎被《晋书》全文采用。该书在襄阳历史文化的记载与传播上功不可没,为后人研究襄阳地方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襄阳晚报》(2023年11月10日9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罗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