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董子川
前不久,襄阳举办以“致敬企业家 共襄都市圈”为主题的首个“襄阳企业家日”暨“楚商襄阳行”活动,以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义向全市企业家致敬。
襄阳,素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称。千里汉江,襄阳最为紧要;万里茶道,水陆在此联运。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书写了“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的繁华景象。百年风雨倏忽而过,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基因已经深深镌刻进了这座千年古城。
了解襄阳的历史,才会明白“以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义向企业家致敬”的分量何其重哉!
致敬的诚意,在于“企业家日”这样的仪式感,更在于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大力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让企业应享快享、免申即享;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政银保企对接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稳经济保市场主体政策举措……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接续措施、不断加大的金融支持力度落地见效,为企业纾困解难。
1-7月全市新增经营主体89429户;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正是襄阳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
致敬的诚意,在于节日的尊崇礼遇,更在于日常的开诚布公。常态化开展“政企早餐会”,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两跑一解”活动,为企业跑贷款、跑订单,推动了政企交流,实现了“一线问需、一线解难、一线问效”,企业畅所欲言,政府认真倾听,切实办好每一件实事,让企业轻装上阵,释放活力。
致敬的诚意,在于有求必应,更在于无事不扰。增长是企业天然的要求,是企业的内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干扰少一点,市场活力就会多一点。“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和优化审批办理流程,精简办事环节的一系列措施很好回应了市场主体“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的真切期待,让企业来得方便、行得便捷、待得舒心。
最早喊出“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企业家致敬”的,是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如今,那里传出一句更常被引用的名言:“深圳的特产早就不是荔枝了,今天深圳在全球最著名的特产,是企业家。”
这,又何尝不是襄阳的期盼与未来。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