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雪飞 全媒体记者 周建春
古色古香的民宿、造型别致的木屋、标准规范的运动场……走进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因过度采矿而满目疮痍的高海拔山区村。
在保康县,很多像黄龙观村依托磷矿资源粗放发展的山区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正逐步走上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
黄龙观村,位于马桥镇西北部,是典型的高寒边远村,多年来,依托磷矿资源发展磷矿业,开矿鼎盛期全村有大小矿坑几十个。
黄龙观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章祖良说,2005年后,村里控制资源消耗,合理采矿,决定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走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黄龙观村用10年时间,先后三次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昔日的废弃矿区被改造为集休闲旅游、田园采摘、现代农业等于一体的田园景区。
2013年,黄龙观村建成3A级黄龙观生态文化旅游区,实现了从矿区到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黄龙观村六柱垭矿区矿坑回填后建成了四季瓜果飘香的百果园,近百亩矿渣加固平整后修成高山体育场,因地制宜修建了高山滑雪场、夫子广场、国学讲堂等。如今占地300亩的矿区,已经变成了集旅游观光、清凉山居、休闲体育、研学基地等于一体的高山特色景区。去年,黄龙观村吸引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0万元。
磷矿开采区保康县尧治河村,最高峰时全村有大小矿洞60余个,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经过30多年的开采,绝大部分矿洞被封闭废弃。
如何找到废弃矿洞循环利用的新路?从2016年开始,尧治河村先行先试,探索发展“矿洞经济”。经过多年改造,废弃矿洞变为旅游胜地、食用菌基地、洞藏酒基地。这些绿色产业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也为全国老矿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了新路径。
2021年9月27日,国内首家矿洞探险人文景观——尧治河三界洞天景区正式开门迎客。景区引进7D高科技互动影院、高清激光工程投影机、4K动态3D影片制作、互动人体感应设备、互动感应程序开发、镜面互动触摸系统、全息成像系统、4D游戏通关等技术,打造了69个神话故事场景,总投资额2.2亿元。景区开业以来,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
在尧治河全村60多个废弃矿洞中,可以开发成景点及其他旅游业态的数量有限,那剩余的矿洞该怎么办?
一次,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在考察外地香菇种植时,灵机一动:能不能把大棚式的香菇种植引进到尧治河废弃矿洞里,既减少占地,又节约土地。
说干就干!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发展,尧治河村十余个大小矿洞变成“菌菇农场”,年产值超2000万元,解决老弱群体30余人就近就业问题。
如今,废弃矿洞正成为尧治河村的宝贵资源和绿色资产。“尧治河村52公里的矿洞带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年利润可达5亿元。”谈及未来,孙开林信心满满。
一座座废弃矿山变身网红旅游打卡地,一块块金字招牌承载着山区人民的憧憬和希望。堰垭村利用矿渣平整出来的土地,发展高山药材400多亩。横溪村发展苍术穴盘育苗105亩,大田种植苍术4000亩。海拔800多米的林川村,种植高山蜜桃300多亩,种植苍术、白芨等中药材230亩,带动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中坪村田园综合体初具雏形,鸡公岭村荷塘月色休闲农业、周湾村千亩莲藕基地已基本建成……
《襄阳日报》(2023年11月21日6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罗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