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人大代表提建议,走访北街商户、游客,学习川剧变脸……

行走的思政课 社会的大课堂

2023-11-21 10:26:26 来源:襄阳晚报
市33中学生在北街调查旅游服务现状
姚献丽(左二)与师生交流
市33中学生在北街走访商户

□全媒体记者张丽 通讯员申华静 谭玉萍 文/摄

学生们模拟人大代表提建议、调查北街旅游服务现状、在川剧变脸中传承中华文化……

11月14日,在由襄城区教科中心主办,襄阳市23中承办的“行走的思政课——我的家乡我建设”学生实践成果交流活动现场,襄城区9所学校的学生对自己所开展的12个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了精彩解说。襄城区教科中心思政教研员姚献丽老师和襄城区思政教师化身学生,观摩这堂全部由学生演绎的思政课。

精彩的思政课应是什么样?姚献丽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成长。新时代的思政课堂不应局限于学校和教室内,就应该像活动现场演绎的那样,为学生成长创设更为广阔的育人场景,让教育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里立德树人。

思政课堂设在了校园外

当日,在“行走的思政课——我的家乡我建设”学生实践成果交流活动现场,学生化身为项目成果介绍人,从活动策划、活动开展过程、活动感悟三个板块介绍了团队如何把学校思政小课堂和社会思政大课堂结合起来,在行走中学、思、悟。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个教学单元。人大代表起什么作用?人民当家作主如何体现?市33中八年级学生介绍,在学习这个单元时,他们行动起来,围绕“让襄阳的北街更有襄阳的味道”这一目标,在北街商户、游客和政府职能部门中开展调查,就提升北街旅游服务能力,优化游客旅游体验写出建议。最终,他们所写的“人大代表建议”送到了襄城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这是市33中的学生体验式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代表职责的一次尝试。

市41中“关于解决柳子山全民健身中心问题的建议”切实可行,被提交到了人大代表手中。学生们表示,在活动中,他们锻炼了自己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学到了许多与人交谈的技巧等。

“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内容。活动现场,襄阳七中九年级学生孙奥东头戴翎子,身穿战袍,左手执扇,轻轻一扭头便换了一张脸。随后,他又和张家乐搭档表演舞狮。原来,襄阳七中开设有传统文化社团,该校将思政课实践和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表达出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其他学校也结合本校特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开展了学生乐学乐做的实践活动,如市41中“金秋好时光,隆中探幽赏美景”、市23中“我为规范校园建言献策”、市40中“找寻党的足迹”、卧龙中学“孝亲敬长爱我家”、杨威中学“寻访杨威印迹,传承红色精神”等。

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方案(2022版)指出,要加强思政课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把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做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姚献丽说,思政课是一门集 “真理、学理、哲理、推理”为一体的课程,理论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魅力之本。实践是经验的先导、理论的土壤。要使学生真懂真信,老师就要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影响力、生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性的温馨、人情的温暖,亲身体验理论的价值和课程的旨趣。学生参加“行走的思政课——我的家乡我建设”学生实践成果交流活动,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

“活动中,川剧变脸、舞狮非常精彩,模拟人大代表的学生个个敬业……这让我们看到,给学生一方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整个世界。这些实践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树立主人翁意识、有了担当精神,提高了有序参与的能力。”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办公室主任、道德与法治老师任江涛说。

考试题目“活”了,思政课也得“活”起来

在11月中旬举行的襄城区初中生期中考试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题有一道活动实践题,这道活动实践题要求学生结合题中给出的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等,从分议题、活动准备、活动感言等方面作答。

“活动实践题重在考查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感悟,学生如果没有参加实践活动的经历,就难以很好地作答。”姚献丽说,原来,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们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多一些,但现在,考试题目大多设置情境,非常灵活,这就需要学生分析给出的材料,从情境中提炼关键词,在作答时将材料语言变成学科语言。

情境从哪儿来?情境从生活中来,因此,学生要把生活与情境结合起来,将生活经历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姚献丽说,在本次襄城区初中生期中考试中,试题给出的情境涉及南漳县李庙镇以“共同缔造”理念引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枣阳市“七多合一”审批制度改革、诸葛亮文化节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学生可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依法行政,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扬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等学科术语来作答。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时事,还要善于将生活跟所学内容关联起来,孤立地学教材是不行的。

姚献丽称,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无”(无情境不命题、无思维不命题、无价值不命题)是当下的考试命题原则。

只有在教学中做到有案例、有故事、有情节,让学生感受到案例中的理论深度、故事中的价值高度、情节中的社会温度,老师才能帮助学生提升感知的敏锐性、捕捉的精准性和表达的专业性。

姚献丽认为,思政教师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单元大概念教学。单元大概念教学可以把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学段、课堂内外的内在逻辑连接起来,使学生形成网状知识结构。同时,思政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中筛选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素材,建构良好的“议”境,让学生在“议”中学,在学中“ 议”。

此外,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生活化、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如社会调查、热点追踪、实地采访、政治小论文、倡议书、活动方案等。要用好校园思政教育资源,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和其他学科形成协同效应。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襄阳晚报》(2023年11月21日9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罗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