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英雄不应问“出处”

2023-12-09 21:58:00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王步乾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高校扩招策略,促进了教育的事业发展。截至2023年高校毕业生约1158万人,相对于99年的101.1万人整体扩大了约10倍。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企业选择余地更大,标准也就更高了。通过“第一学历”来进行人员审查,仿佛成为了最便捷也是最准确的筛选方式。如今年轻人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更用“双非有案底,大专坐过牢”来进行自我调侃,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企业的名校情结。我们不能忽视“第一学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求职者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能力,但仅凭学历便对求职者进行简单标签化,忽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是否合理?

学历来历不等同于能力,“第一学历”并不能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都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但在招聘领域,该术语仍旧被频繁采用作为衡量应聘者的重要尺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办学条件仍有着较大差距。北京学生和大凉山学生考上名校的概率相去甚远,唯学历、唯名校论从宏观角度来看是社会机会不平等的一种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历作为一个量化标准,可以提高招聘流程的公正度和透明度,企业是否能够依靠学历标准而找到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则是一个未知数。在一段特定时间内以此为标准进行人才选拔有其合理性,但在如今越来越复杂和激烈的竞争下是一种粗陋的选才方式。当前应当建立起多元的评价标准,给予求职者更多的机会,特别在简历筛选阶段从工作经验、校园经历、实习经历、人岗相适度等多方面进行评审,这既是对求职者的尊重,也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

提高办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对专科和普通本科教育的不乐观和不自信,也是唯学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舆论中高校的排名与教育的专业程度成正比,但在现实中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排名关联强度并没有绝对关联,普通高校也有着相对强势专业。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和领导者都并非来自顶尖高校,但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卓越的实践经验获得了成功。最近火爆网络的“大专院士”应明生,尽管没有进入名校,但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清华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量子计算领域的开拓者。从根本上根除“第一学历”的观念,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对于当前高等教育体系来说,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大在学生教育上的投入,从偏向理论知识转为实际应用与社会发展相接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相关服务,帮助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也应当根据自身所需寻求应聘者,真正做到知人善用。

寻找广阔天地,发挥自身所长。我国的大学大多设置在经济发达地带,大部分当代年轻人在经历过大学时光后都渴望留在大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他们忽略了像这种大都市早在2010年前后人才市场就已经饱和了。后续伴随着不断扩大的应届毕业生规模和放缓的经济增速,每年新增工作岗位和毕业生逐渐拉开差距。因此在大城市学历产生了不断的内卷,一个好的岗位从最开始大本就可以胜任到如今还要对硕士“第一学历”进行筛选。“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我们的天地其实十分宽广,机会并非只是集中在少数的大城市,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经济才是中国的底色。北上广的经济总量仅占据了我国经济综合总量的十分之一,人口数量不到百分之四,可以说那些不起眼的小城市也同样拥有广阔的机会。根据《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本硕博毕业生整体就业范围广泛有超过五成毕业生选择在除北京外地区工作,约有三成毕业生在北上广外地区工作——算起来每十个人中就有三个选择了非一线城市,其中更不乏“三清生”。唯学历、唯名校论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可如果长时间对此自怨自艾,也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与北上广的极度内卷相比我国的县域仍缺乏大量人才,正是施展自身抱负的广大舞台。

英雄不应问“出处”,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势在必行。这种简单的选才方式亟待改进,企业应当更加关注工作技能、人岗相适等更为关键的信息。破除“第一学历”歧视,除了扭转用人单位“唯名校”的用人导向,还需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消除“学历泡沫”,让社会认可当前高等院校的教育成果。当代年轻人“与其抱怨,不如争取”,在更广阔的天地下,尽情施展自身所学。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编辑:张紫悦